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
猜你喜欢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zhuī)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nì)游下邳(pī),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yí)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从沧海公那里得到一名壮士,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8-829
虎啸:喻英雄得志。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邳州界。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被封为留侯。
黄石公:秦时隐士。
徐泗:徐州与泗州。
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这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良了,可是偏偏越过张良,而说不见张良的恩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在《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
频年烽火滞天涯,隐几萧条感物华。万里春衣空过雁,千村寒食自飞花。
人间谩忆冲星剑,海上虚疑贯月槎。自惜不才成傲吏,一辞神武即烟霞。
龙犬从人说。说何生、痴狂懒慢,居然怀葛。落拓天涯三十载,历遍穷途霜雪。
总埋没、朱颜绿发。回首江南风物好,枉飘零、辜负梅花月。
镇日鼓,齐门瑟。
与君动是经年别。更堪悲、多番坎壈,几般离合。血里轮囷销铄尽,祗剩崚嶒瘦骨。
空大笑、冠缨索绝。此后相逢须痛饮,捋黄须、醉舞龙渊铁。
看世态,目眦裂。
岁时催游子,风雪滞关河。舟行五里遥,时经十日多。
焦思莫疗渴,汲泉煮行窝。百击不开杵,手指僵欲呵。
泾绝采樵迹,渔无蓑笠过。黄棉出当户,日暴不融和。
纵使开凌阴,江流奈澌何。
太清霁云雷,阳春陶物象。明牧行春令,仁风助升长。
时和俗勤业,播殖农厥壤。阴阴桑陌连,漠漠水田广。
郡中忽无事,方外还独往。日暮驻归轩,湖山有佳赏。
宣城传逸韵,千载谁此响。
大庾山高隔暮云,哀猿啼处月纷纷。何由化作辽东鹤,一夕飞来祭酒坟。
夜绕中庭百匝行,秋风传漏忽三更。星辰北拱疏还密,河汉西流纵复横。
惊鹊绕枝栖不稳,冷萤穿竹远犹明。书生老抱平戎志,有泪如江未敢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