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闰年芳早,天风泛暖晖。酒香迎社重,村语向蚕稀。
林际新莺出,楹间故燕归。湖头春在否,人去柳花飞。
猜你喜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
1、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十二危峰隐寒雾,旁连三巴下三楚。
断崖青黄耸天壁,秀色暮茫接天路。
鼓瑟玉京嬉帝傍,下镇九渊称帝女。
冥心可见类相求,梦裹襄王契神遇。
锵然玉佩似可期,倏尔霓旌去无所。
天风浩荡吹太清,万里凭虚送飞步。
行云行雨终不来,岁月人间几朝暮。
那知一戏疑万古,至今不知高唐处。
仙兮神兮非与是,流传只有兰台赋。
山藏虎兕争怒号,峡束江水翻波涛。
舟楫寄命轻鸿毛,犹起羡慕成讥嘲。
行人所见日卑浅,仰首弥觉巫山高。
阘茸闾阎数米炊,耳根舆议噪蛙卑。那知别得琴中趣,五斗犹惭为折枝。
一鉴沧浪照眼鲜,脉通何处暖生烟。古今浩浩烹明月,昼夜沉沉煮碧天。
沸作春涛翻起峡,碎分山影浸长川。何人洒落携童冠,歌濯尘缨坐石边。
万劫何曾坏。裂苍皮、筋缠血裹,藓痕攒虿。刓角缺文铜绿渗,郜鼎牺尊儿辈。
风雨急、百灵趋拜。多事囚螭还掣虎,覆巉岩、翻恨孤亭在。
何不放,腾光怪。
先生当日原兵解。想挥毫、握拳透爪,笔锋英快。门枕睢阳荒战垒,断镞愁燐似海。
呼南八、声情慷慨。千古双忠遗迹并,剔残碑、洗尽纤浓态。
鹰侧脑,㩳天外。
曾泛扁舟诣石湖,恍然坐我范宽图。
天寒远挂一行雁,三十六峰生玉壶。
人生良苦不自知,三折肱乃成良医。老夫年少不知此,请为甥也今言之。
平时颇喜诗有味,晚乃竟坐寒无衣。人言诗成本无用,小技止可持自怡。
一闻斯言寝不寐,尽欲弃去无孑遗。人皆见之唾不顾,汝乃掇拾归何为。
前年行都子访我,值我偶得南州麾。汝之老母我伯姊,何为弃养行相随。
极知饥寒子良苦,况乃窀穸归无期。翁今儿孙渐满屋,子六八女肩相差。
归囊羞涩止有此,世事乃尔真成痴。渭阳老将如病骥,肉瘦到骨那能肥。
枯萁成豆不足较,甥也幸有骅骝姿。
丈夫岂合长贫贱,慎勿琐细含酸悲。天寒霜劲路如掌,矫首一望秋风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