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南斋暮,魂消默坐中。
贱贫长作客,愁病欲成翁。
窗洒侵灯雨,庭翻走叶风。
山妻犹解事,未遣酒樽空。
猜你喜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参考资料:
1、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5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煌煌学省近青霄,淮海诸生喜见招。插架签题翻锦绮,升堂裾佩听琼瑶。
胙分俎豆春秋祀,班簉庭墀朔望朝。文教原知今日盛,好将歌颂献唐尧。
老去胸中句甚豪,清风应笑我徒劳。
可怜官事何时了,肯使诗盟取次逃。
剩欲论交思击节,不妨饮德要投醪。
如君岂是长贫者,自古诗成得绣袍。
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读书志》)
白日只如哭,黄泉免恨无。(哭贾岛,以下《吟窗杂录》)
身闲甘旨下,白发太平人。
同游芳草寺,见示白云诗。(以下《海录碎事》)
犹祈启金口,一为动文权。
深山寺路千层石,竹杖棕鞋便可登。
予生二十年,始解访同族。缅想姑祖亲,悲喜相交属。
如何百年内,情好复断续。登堂思高曾,入门拜伯叔。
弟妹相惊呼,问是几世服。源远末益分,膏泽犹未沐。
倾家出相见,喜气溢肠腹。场头禾黍登,牖中酒醴熟。
端不为盘餐,聊以慰情曲。我本季世孙,今当远行役。
生年能几何,欢会宁可复。同姓古所敦,去去勿尘俗。
感激忠孝心,因之以相告。
星渚云軿夜不禁,填桥乌鹊静高林。溪堂薄暑宽秋扇,海国凉风引暮砧。
瓜果席边残醉咏,机丝天上隔年心。飞觥欲问乘槎客,碧落愁牵几度阴。
文皇轸民瘼,怆念明堂图。遂令五覆奏,狱豻有完肤。
汉庭致刑措,纵囚风不殊。后方残刑逞,谓鹊安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