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旱竟三旬,甘霖解百蒸。叫狂饶杜甫,被冷快姜肱。
河流仍活活,场杵预登登。喜雨亭如在,诗人想一冯。
猜你喜欢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接枝秋转脆。
含情落更香。
擎置仙人掌。
应添瑞露浆。
丝藕萦愁抱。闷恹恹、画屏无睡,坐看天晓。玉镜尘封钗股折,凉煞蜻蜓翠小。
叹容易、咏花人老。锦瑟年华如水逝,剩红冰、渍满乌阑稿。
幽梦醒,怨啼鸟。
清风明月双溪棹。忆当时、凌波顾影,鬓鸦低照。怊怅彩鸾仙去后,秋雨今年更早。
早一架、牵牛开了。侬是伤秋兼惜别,锁连环、恨叶眉慵扫。
琴韵绝,伯牙调。
东风夜入说剑堂,引杯自醉梅花乡。韩江有客远相忆,江声正搅愁人肠。
闻鸡欲舞谁相与,神州陆沈剧堪虑。祗今海上无仙山,缥缈飞楼寄何处?
蟠桃花发天为春,安知沧海方扬尘?与君行觅咏诗地,我亦苍茫独立人。
不知春蚓与秋蛇,嫡嗣山阴第一家。曾彷金钗为转折,谁云花骨有欹斜。
焚书空复嗟秦始,炼石应须问女娲。淳古自难清劲易,十年辛苦悔涂鸦。
法令端如万仞陂,后来无法只趋时。早知兴废无非命,可笑穰侯见事迟。
鸥盟乡国外,簪盍肥题分。
旅舍嫌红日,僧房卧白云。
茶新翻雪乳,砚古带潮纹。
黜陟人间事,栖心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