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游西郊诗

艾候当龙舫,萍踪集凤城。凌晨催邸饭,乘暇出郊行。
短短蒲抽玉,交交鸟弄笙。辞幨排拥蔽,并马得峥嵘。
碧岫红云幻,磁壶白雪擎。候宾宾未集,顾仆仆频倾。
蒟酱何方至,胡桃朴地横。骑龙排木凳,剪虎缀冠缨。
綵扇临杯舄,蒲团就几冯。甲蔬香百种,根拨秀千英。
菡萏含冰脑,樱桃滴水晶。胡蜂俱仰蜜,家鸽半栖甍。
熟果从枝摘,秾花得叶清。看馀锦绮色,听断辘轳声。
买竹金千镒,温瓜火一星。钩弯迟桂魄,流曲拟兰亭。
菱藕堆盘雪,蝇蚊避席冰。江南浑缩地,塞北总怡情。
折简招群彦,联床胜百朋。来希主情懒,别易客心惊。
折柳条馀几,牵衣泪镇零。舞腰宁自赏,歌曲迟侬听。
日炙嫣红袖,风狂散绿萍。盆供春色满,簟展晚凉迎。
茉莉簪纱帽,玫瑰袅醑觥。习池淹席幕,金谷较输赢。
可惜朱卿去,偏当赤地晴。锦帆风不进,玉斝月谁赓。
孤闷当芦发,颓躯倚树撑。长空生咄唶,懊绪付娉婷。
得意才俱隽,相如赋拟成。吹嘘真俗话,放浪自浮生。
毬绕飞明月,山来匝翠屏。归雅分树掠,饥马望刍鸣。
入郭斜榆影,回鞭指柳营。侯家银烛朗,客座綵帘明。
贝叶书难译,莲筒吸判酲。辖沈惊座睡,楼迥景阳訇。
朝马摇鸣佩,升乌影画棂。百川如变海,重此醉长鲸。

猜你喜欢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kuàng)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huán)伊在,一笛闻吹出塞(sài)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xī)军。
城高铁瓮(wèng)横强弩(nǔ),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5-666
句吴:即吴国。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放歌:放声歌唱。
马:一作“鸟”。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
扬州:今属江苏。尘土:指尘世;尘事。千金:极言钱财多。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