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弥不怿,委薄日纷樛。捐脰延远怀,密阴覆曾丘。
忽枉故人书,言短旨何脩。苍苍眉间宇,尽入云霞流。
婉娈若崇朝,何云隔三秋。黄鹄啄玄浆,稻粱宁见谋。
虽蒙天池泳,不忘故匹俦。颐辂生食醯,愧以嗜相投。
将为同枝誓,良辰去我遒。庭卉未扬芬,欲报不能酬。
猜你喜欢
令弟颇出楼家鲭,同云忽紫天冥冥,客起欲舞主欲停。
王生往事不挂口,与君且谈汝宁守。汝宁自卖南山田,醉来新月十五弦。
鹔鹴半作酒胡物,鹍鸡暂货商人船。君莫为二子,题诗怜坎坷,千古声名眼前过。
归客何曾怕凤衰,此公似未甘龙卧。
先生筇(qióng)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xié)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逢人见事不再起憎爱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我就像一只黄鹂栖飞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谁家。
参考资料:
1、李鸿昌编著.古代诗文名篇选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6:第296页
2、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604页
3、禾火,王彦丽注译.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7:第127页
先生:作者的自称。筇杖:即竹杖。把住:控制住。放行:出行。
旗亭:代指酒楼。萧寺:佛寺。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所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所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大顺陵前雨若丝,枭雄踪迹至今疑。崇祯辞庙闯王隐,筵到盛时是散时。
夜半频闻里巷哗,开门推案落灯花。
相逢尽道依蛮窟,不寐非关嗜苦茶。
拔宅计虚怜智土,御风术好误兵家。
老夫观物心无碍,独坐空阶望月华。
曾闻卢肇捉来希,点染胭脂两翅飞。笑拥慕香随綵袖,争看生媚曳罗衣。
桃腮对舞谁分艳,杏脸双栖欲斗肥。未了风流冤业债,花房惯宿几时归。
幽人凿井住罗浮,暇日吾伊兴自由。仙鸟避吟来照影,九龙飞动碧云秋。
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寺有圆通阁,亭馀苏子题。
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