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天宇日,倏忽堕虞渊。如何盛年子,光彩中弃捐。
白日当再晨,逝者不复还。素旐纷前发,迫我向重泉。
华栋自云浮,甘此七尺棺。子弟来相饯,饯罢各言旋。
平生所著书,往往留心肝。妍蚩他人口,已自不得言。
束发悟生趋,往复杂忧患。但言身日短,不睹身后先。
仰问巫阳师,安能为我权。
猜你喜欢
甲兵冠天来,朝野靡宴宁。背亲为王臣,焉以辞国殇。
青霾吹荡翳,金鼓惨不扬。贵贱并一时,颅趾委沙场。
日暮轮蹄尽,乌鸢来啄创。有手不能驱,有目无精光。
朔风吹朝夕,枯骨渐坚强。家人具衣冠,延我之北邙。
羽卫骖驔列,空为存者倡。两地竟谁真,千秋浩茫茫。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参考资料:
1、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
2、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宸銮:皇帝的住处。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千里羁怀那更秋,一陪行乐一忘忧。看君俶傥足谁柅,顾我轮囷枝一虬。
卓令下车宣汉诏,周王前籍访箕畴。拔茅切不须连茹,吾自胸中有一丘。
东阿帝室亲,复乃贵介弟。降志词翰间,国事罔所冀。
思深而文典,光彩照当世。切切陈自劾,捐躯以明志。
淫情洛神赋,所愿以自弃。
宪府乘骢旧有名,今秋偶尔会蛮荆。虹霓气接风云气,珠玉声随咳唾声。
万里山川劳跋涉,诸蕃部落待澄清。愧予无补空持节,赖有丹心久更明。
杖策来从浙水东,飘飘意气欲凌空。曾经扪虱谈天下,几向闻鸡起夜中。
鲁酒也须佳客共,商歌直与古人同。所知已逝音谁赏,弦绝秋鸿膝上桐。
材大多不容,论刚苦难受。儒玄阅三朝,伟冯今白首。
胸中有藏室,设张动掣肘。人言专城乐,聊结新安绶。
独喜众毁言,不及河东守。三年四宝堂,红梅倾白酒。
出处固有在,儿辈浪奔走。岂复恨典签,得州大如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