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逸思倦周旋,爱结天池寺里缘。寺忆东亭初施日,池夸康乐再开年。
呗声时出归云外,梵夹初收落月前。即使顿翻三藏遍,不如离欲近初禅。
猜你喜欢
一笑生春倚晚风,酒村寥落暗香通。分明一幅烟霞景,未许人间唤小红。
三十馀年齿士林,青纶一命鬓霜侵。策名虽动迟留叹,行已常存少壮心。
月满涨潭清远梦,春归平野付长吟。前溪况亦称南浦,惜别情悰几倍深。
或为盂,或为钟,人心自异山本同。天清云远望不极,小孤宛在江流中。
涧之毛,可筐筥,山之木,可斤斧。惟有白云高崔巍,风吹不消自太古。
岘山何奇,羊子所攀。东山何秀,谢公往还。今尔胡为藉甚乎人间,于嗟乎冷山。
不接安书动隔年,二千里外极悬悬。
老亲强健知勤馔,诸子痴顽恐费鞭。
幸有田园堪卒岁,使知诗礼可无钱。
客中亦有风流罪,长伴梅花对月眠。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náng)橐(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参考资料:
1、罗华荣.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参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罗华荣.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囊橐: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十桂胜如五柳,九秋赛过三春。蓬蓬金粟吐奇芬。自有天然风韵。
休羡一枝高折,尽教十里遥闻。尊前若有似花人。乞与些儿插鬓。
君家何所乐,棋奕侑清兴。
帘垂虚堂肃,子落文楸静。
机心久已忘,胜势安敢竞。
吾知霍将军,固亦有天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