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第九天,中藏万金庭。北穿丈人峰,西达蛾眉陉。
垂滋结乳玉,穿㙧散空青。㟏岈藏石门,噌吰吐神钲。
是时秋始暮,积潦尚澄盈。虽负褰裳勇,踝击中不胜。
迩惭孺子托,远愧灵威生。誓欲偕青童,飙轮探窈冥。
千载灵文出,圣治冀可徵。
猜你喜欢
白鹤已仙去,碧山遗宝符。斋心扣灵阙,企石窥清都。
云堂袅撑拄,百人可跏趺。白玉斲隆栋,青莲缀流苏。
音人鍊液处,床第郁金铺。石乳累而长,交错如珊瑚。
蛇行屡回互,磬折穷有无。恨乏嵇生识,鸟篆空模糊。
时闻神钲鸣,地底越江湖。冥濛翳日月,窈窕通蓬壶。
悠然遂云卧,心将天与徒。羽毛如可就,千载有龙徂。
经年牢落别离群,准拟归来拂路尘。妙语独从书上得,欢悰犹欠坐中新。
颇闻洛下传佳句,更喜嵩阳识垫巾。几欲军门示巾帼,老来犹更不如人。
始青黎元盖,金香结朱烟。飞晨总翘辔,稽首玉帝前。
帝心浩以舒,锡吾太灵篇。是谓不灭道,万天秉吾权。
吾行空洞中,下仙昧其渊。
破屋凄凉问故人,空遗正气两间存。西风吹落棉花絮,后死何人付史论。
嗟公起炎徼,天荒破完璞。百驽骇骐麟,万鸟睹鸑鷟。
持衡遍东南,蒐材尽棫朴。群讶藻缤纷,无奈气雄独。
时峨头上冠,肯画纸尾诺。土流或遭点,吏牍常苦驳。
率真泯周防,嫉恶类严酷。世久熟夸毗,谁容献牙角。
遂以阳子刚,坐下邹生狱。功名虽不终,文采良自足。
风流前辈传,科第后贤续。毁誉久而平,行义徐可录。
再世寓浮萍,百年等风烛。易乾主乎刚,夕惕谨无欲。
坤动直以方,柔顺固所勖。试参过去因,更与将来告。
仙才久冠上林枝,又见分符捧檄时。百里莺花香自撷,一官书剑静相随。
多才好作《梁园赋》,乘兴还题《艮岳诗》。政简鸣琴胥就理,清声应早达彤墀。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ī)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gēng)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处。
诸葛亮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赤壁怀古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赚出:骗了出来。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彻:直到。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