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妆千金辔,香刻六萌车。将欢过南陌,见者捋髭须。
猜你喜欢
双烛铁作心,难烧霜夜永。一边心难明,一边心易冷。
嗔郎狡,万愿有穷期,惑郎情不饱。
朝忆复暮忆,怜欢还念欢。夜雨没牛迹,蹄痕无日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huán)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
2、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7-208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绿树青山映彩云,村南村北尽欢欣。寨门猛听三通鼓,彝女轻摇百褶裙。
美景回头还恋恋,盛情铭感至殷殷。难忘最是歌阑后,伫立街头远送君。
湘水之涘,衡山之阳。有美一人,于焉构堂。维榱维桷,匪雕匪斲。
不尚其华,爰复其朴。堂之翼翼,人之谆谆。匪谋自适,爰以养亲。
于时兴止,于时甘旨。朝夕弗违,惟亲之喜。委顺在天,穷达是宜。
居易而行,心毋外驰。奢则蛊情,俭以养德。用戒后昆,服之无斁。
泥滑滑,泥滑滑,林雨林风交飒飒。苍皮翠荚啄鲜香,树外行人何时歇。
山有果,山有蔬,枫脂松胶香有馀。呜呼此友兮慰所须,野草山花满地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