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华省接鹓班,一作冥鸿不易攀。前路数峰青似染,分明秀出是箕山。
猜你喜欢
依稀红旆影前途,欲近仍遥问却无。一片交情与乡思,先随明月到姑苏。
旧房西壁画支公,昨暮今晨色不同。远客闲心无处所,独添香火望虚空。
泛爱何人枉素书,银钩奕奕到田庐。朋游久许贫方耐,宦学空怜老更疏。
回雁峰前应梦到,放龟池上也斋居。相期保社同香火,口祷功名乞与渠。
孟光到老不晓事,刚道还山活计非。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秋风西来入庭树,攀条正念征人苦。
空窗自织不敢任,鸣机愁寂如鸣橹。
练成欲裁新丝香,抱持含愁叔姑堂。
别来不见衣觉窄,试比小郎身更长。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