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滨鹘立夕啼鹕,春行缘岸竹木枯。黄蒿破屋走白狐,东至信州西鄱湖。
男儿输粟妇刈刍,问谁为此军前须。去年冰雪十丈馀,凋瘁至今犹未苏。
姚源带甲巳数万,岩淤莫展金仆姑。近闻杀官兵复此,道路諠传真有无。
安能飞刀取贼颅,貂裘白马还京都。
猜你喜欢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买得梧宫数亩秋,便追黄绮作朋俦。
玉署凝严处,朱栏封殖恩。
其谁赏高节,祗自保孤根。
密幹青杠矗,危梢翠纛翻。
故林兹地隔,新实几时繁。
细籁供风枕,斜阴叠月轩。
雀惊冲叶堕,蝉静抱枝喧。
戴氏当年谱,梁王自古园。
对容金马客,深在玉堂门。
本以萧萧擢,还由冉冉存。
烟能留暝色,粉解记春痕。
拾箨题吟墨,披丛爽醉魂。
爱君同省树,不敢为人言。
邺里春深不耐看,袜罗尘暗落花冠。陈王早向江头赋,解佩应无到五官。
晓斋独坐霜景寒,草堂逸士来相干。风神左峭心意阔。
自言山中新酝熟,手挈一壶兼一轴。果然文字称仪容,已觉建安风彩俗。
嗟予潦倒身无成,偶因章句生浮名。就中怜爱李景俭,酒狂大语欺奴兵。
老夫昔逐巴江岸,唱得《竹枝》肠欲断。为君试发一声看,九派烟霞愁漫漫。
心似合欢因恨结,眉如别柳为愁弯。
樽前舞影风能偃,争奈当年力拔出。
春风度山阁,凭轩望江路。
帘动时有香,不见花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