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道是没空庭,不道诚斋敞更明。
万里青天元是水,半轮皎月忽成冰。
只今夏热已如此,若到秋高何似生。
玉兔素娥兼老子,三家一样雪鬅鬙。
猜你喜欢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ān)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qīn)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恨(我)走得匆促,(漫长的道路提示我)我们已经分别。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已经被暮云遮断,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
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2、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312页
青玉案:词牌名。这首词步贺铸《横塘路(青玉案)》韵作。长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用。取次:草草,仓促,随便。永:长。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人:心上人。
一寸柔肠:是行者想到心上人。衾:被子。侵晓:天渐明。
这是一首伤别怀人之作。
上片主要写行者与居者离别时的情景。在槐、柳夹道的长亭路上,可恨就这样地草草分别了。离别已堪恨,“此别匆匆”就更添人恨。这个“恨”字乃一篇主旨。别后定是“日永如年愁难度”。而当此乍别之际,“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尤人情所不能堪。这三句化用唐人欧阳詹“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意,“目断人何处”一句,明点心事,更觉感情深挚。
下片转入行者对居者的思念,又主要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居者。首句写行者在日色将暮时歇马解鞍,寓居旅舍。客馆寒窗,孤寂中又追忆起情人临别时千万句叮咛嘱咐的话语。“千万句”,极言离别时对方叮咛话之多,真可谓“语已多,情未了”,句句包含着无限深情。“一寸柔肠情几许?”柔肠多指女性的缠绵情意,如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云:“柔肠一寸愁千缕”。“情几许?”语气是反诘,语意却十分肯定。情多少?情无限!结尾“薄衾”三句,如果理解为是行者在旅舍中独宿孤枕,彻夜难眠,也不是讲不通;但这样一来,词意就直露平淡。惠洪是很会写言情词的,宋人许颉《彦周诗话》曾称其“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至如仲殊、参寥,虽名世,皆不能及”。所以把末三句理解为行者在旅舍中思念远方女子,想象她此时也一样在相思的煎熬中思念着我。这样讲,意趣就大不相同了。自从自己走了以后,她一个人独守空闺,薄衾半温,孤枕难眠。春宵峭寒,又是薄衾,难以抵御自然界的寒气;又是独宿绣帏,内心更充满了寒意。无人相伴,好梦醒来,再也睡不着了。夜深人静,听着窗外潇潇雨声,“彻晓潇潇雨”,表明女子在撩乱人心的风雨声中,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再睡着。这样,词从对面写来,不但文势曲折深婉,而且表达的感情也倍深一层。
内署延宾宴玉堂,紫闱深启会琳琅。
云霏宝额题宸翰,金错瑶编勒御章。
盘荐异羞罗彩翠,盏颂醇醴湛清光。
柳当朱槛春先到,日过花砖影渐长。
吟客尽容窥绮阁,栖禽应许托雕梁。
观荣共乐文明代,惟愿登歌颂圣皇。
炎乡白昼苦难眠,也逐孤云学问禅。行到精庐知浴佛,坐来古洞亿飞仙。
远公暂向名山住,管子初从辽海还。不是宰官能说法,疏泉品石总随缘。
行行夜郎界,冉冉夏初时。家山念非远,斗杓已屡移。
所苦道路险,步屧凌廞
何年鬼斧开形胜,此日词人作壮游。吞壑岚光溟晓日,映岩树色澹清秋。
高盘睥睨红尘断,绝顶徘徊紫气浮。纵览巨灵真法界,何须海上觅丹丘。
黄云卷尽绿针齐,夏木阴阴满古堤。
耆老往来无负戴,比邻问道有提携。
暑天渐近便餐酪,吴俗相传尚鱠齑。
共喜丰年多乐事,扶归先判醉如泥。
见说山房胜,青苍少华晴。墅开原野润,沙引石泉清。
渭水龙光动,秦关斗气横。何时召桓典,骢马更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