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落江天倍黯然,隋堤鸦噪夕阳边。谁家楼角当霜杵,几外关程送晚蝉?
为计使人西去日,不堪流涕北征年。孤生蕉萃应相似,怕见残枝带暮烟。
猜你喜欢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幡。
碧霄路底作生涯,云亦何曾定有家。
月印天池心宇净,水鸣环佩出松花。
诗思欲共朵云飞,绝顶登临大气微。寒雁远随天日渺,悲风似唤国魂归。
霓裳舞散如流水,帝主宫倾付落晖。李杜文章犹在壁,墨香缕缕袭秋衣。
昨夜窗前风月时,数竿疏影响书帏。今朝榻向溪藤上,犹觉秋声笔底飞。
双飞去未能,月浸衣裳湿。秋焉静念之,劳生几时歇。
劳者本庸流,事事乏定识。朴愚伤于家,放诞忌于国。
皇天误矜宠,付汝忧患物。再拜何敢当,藉以战道力。
何期闺闱中,亦荷天眷别。多难淬心光,黾勉共一室。
忧患吾故物,明月吾故人。可隐不偕隐,有如月一轮。
心迹如此清,容光如此新。我读先秦书,莱子有逸妻。
闺房以逸传,此名蹈者希。勿慕厥名高,我知厥心悲。
定多不传事,子孙无由知。岂但无由知,知之反涟洏。
羞登中垒传,耻勒度尚碑。一逸虑患难,所全浩无涯。
一逸谢万古,冥冥不可追。示君读书法,君慧肯三思。
蒲萄新条易扶疏,椿花锁碎满庭除。
旱干只喜雨破土,潦润不忧河决渠。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