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壶漏尽禁门开,白玉仙舆紫府来。双阙薄烟笼菡萏,九重春色近蓬莱。
花迎剑佩星初落,日照金鸡仗欲回。早晚荐雄文似者,悬知独有子云才。
猜你喜欢
花发枝头月月新,不妨分种过西邻。
琴书结束归来日,要使门庭长有春。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扶桑(sāng)已在渺(miǎo)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东风微破野梅心,著骨清香已不禁。
绿剌一尖双菡子,错书小字带悬针。
栀子同心缀缬斜,融融宵露湿涂鸦。潘郎傍署移新省,姚女明妆见旧家。
解佩临风疑橘柚,郁轮凝碧怨琵琶。微瑕莫笑閒情赋,错认秋容咏菊花。
早从云海识真龙,冠绂三朝侍九重。綵笔曾书丹凤诏,玉章亲视紫泥封。
九河花落春波暖,千里莺啼树色浓。遥想到家明昼锦,越山晴绕翠芙蓉。
往年曾访天随子,烟树微茫过太湖。雪色寒鲈临水买,翠毛春鸟隔林呼。
只今图画浑相似,如此家山住得无。皎皎白驹空谷里,令人搔首忆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