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宦日已久,先陇多违离。寥寥古东门,值此洪流时。
颓垣走狐兔,宰木寒无枝。及目心隐只,俯仰泪交颐。
野祭已非古,况复无恒期。恩封夙有泽,贫丧空无施。
徬徨不能返,日落凄风悲。
猜你喜欢
黄宫暖律暗相催,腊后春前见蜡梅。青帝不知无蝶至,黄华先赏有蜂来。
风飘嫩蕊添莺羽,雪驾寒香入酒杯。尽道此花居第一,如何更有百花开。
急景流年真一箭。残雪声中,省识东风面。风里垂杨千万线,昨宵染就鹅黄浅。
又是廉纤春雨暗。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已恨平芜(wú)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
时光过的真快,这一年就像箭射过去一样,即将过去。在冬日的雪带着水滴落声中,仿佛看见了春天正在走来。在春风中杨柳枝条不停舞动,仿佛一夜间柳枝就长满了嫩芽。
又是一个细雨的黄昏,登上高楼也看不见远处的人啊。可恨的原野一望无垠,只有那远方的大雁还在北往。傍晚的炊烟又起,隔断了远眺家人的视线,又是一天即将过去。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90
2、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37(7).
急景流年,形容光阴速逝。残雪:尚未化尽的雪。省识:犹认识。垂杨:垂柳。染就:染成。鹅黄:淡黄。
廉纤:细小,形容微雨。危楼:高楼。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暝烟:傍晚的烟霭。界断:隔开。
这实际上是一首思妇之词,但在景色描写之中,流露出一种对高远开阔之境的向往以及这种向往被现实遮断的悲哀。
“急景流年真一箭”是套用晏殊的“急景流年都一瞬”,只不过晏殊那首词透着一种旷达,而王国维这首词透着一种执着。此处的“残雪声中”可以是积雪融化之声,但也可以想像成夹杂着小雨的雪落下的声音。“省识东风面”是套用杜甫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指的是美人的容颜,而这里指的是春天的容颜。“风里垂杨千万线”写东风使杨柳垂枝变得柔软婀娜。“昨宵染就鹅黄浅”,写一夜柳枝就出现了黄色的新芽。这种季节交替是自然规律,可是春天对楼中思妇来说,意味更加深远。
“又是廉纤春雨暗,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冬天是门窗闭锁,春天虽然可以把门窗打开,但春天又有春雨的阻隔。朦胧的春雨把眼前一切都遮蔽了,纵然打开门窗,纵然登上高楼,还是无法纵目远望。“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的“人”,既泛指视线中所能看见的人,又暗指思妇心中所思念的人。“又是”说明不止一年如此,而“危楼”和“高处”则突出了寂寞和孤独。
“已恨年华留不住,暝烟更界平芜断”是王国维惯用的句式。那遥远的地方总存着思妇的希望,可是现在天已黄昏,傍晚的烟霭已经知起,渐渐遮住了思妇的视线,远处的原野也逐渐看不清了。
王国维长年在外执教,所以他的闺怨词也不少,这首词一别前人之闺怨诗词,写得哀而不怨,算得上要王国维的代表之作了。
月类金盘堕海西,长廊深夜独扶藜。兰香旧畹名鸡爪,黍泛新醅号鸭蹄。
吟罢新诗只自看,晓风吹恨上阑干。
夜来雪满前山路,谁对梅花说岁寒。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这是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在第二首诗中,王勃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一遍芳菲欲满林,回塘过雨晓来深。红妆珠佩交花影,白马春衫度柳阴。
向老追攀多强意,随时风物但惊心。眼前百事输年少,犹解因君放浪吟。
性偏难入俗,多病损闲心。
云敛山光瘦,风攒落叶深。
过头九节杖,信手七弦琴。
安得如颜阖,幽踪不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