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云秋雨晴,群山涤翠群峰明。天光下际泽气隐,一碧万仞青螺横。
山高石峻无蘼草,桂馆兰房净如扫。振谷天球练瀑飞,障林霜锦丹枫绕。
采蘋谁汎小兰舟,急水回塘不自由。云端笙鹤来何晚,涧底荆薪人白头。
猜你喜欢
岸阔樯(qiáng)稀波渺茫,独凭危槛(jiàn)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9-10页.
河:黄河。凭:靠。危,高。
萧萧:风声。危槛:高高的栏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凉风吹日夕,瑟瑟洞门阴。零霜彫百卉,菁华苦寒侵。
我生无根荄,老至谁能任。羲和不可顿,已秋非复春。
愿作淮海禽,变此朝露身。
夏木正阴成,戎装出帝京。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
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
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终提一麾去,再入福苍生。
虯枝六尺藤,方屋九寸帽;人间无处著,山水归寄傲。
耳中闻渊明,自我发未燥,高标不可揖,七十忽已到。
明窗置经龛,奥室养丹灶,虽云迫迟暮,要足平昔好。
悠然万念空,快若河卷扫。
寄声幔亭云,行拜散人号。
秋云作伴更谁俱,颇惯登山不用扶。
笑怪河阳种花手,杖藜破雨觅菖蒲。
星驿东州尽,霜威宪府新。古今从上下,经传独纷纭。
子弟诸王选,丹青宝晋亲。已知收俊彦,也复惜馀人。
往时姑射仙,夜堕江南村。江南富喜植,梅花众中尊。
九地閟玄凝,先天占春暄。的皪冰雪姿,不受风尘昏。
孤清惬幽意,剩馥醒吟魂。爱之玩不斁,冥契终无言。
罗浮本幻境,前梦觉已谖。蹇蹄滞京华,倦翼栖淮垣。
后先青云士,表里白玉温。我形自觉秽,交道久逾敦。
贞节保松柏,芳心共兰荪。信知岁寒友,何异连枝昆。
独贤天所矜,家山问鸡豚。归来适仲冬,平旦窥荒园。
依依故人面,竟日对倾樽。清池疏蕊影,淡月新梢痕。
泠然绝埃壒,恍若游昆崙。忽忆如花人,高谈霏露繁。
眼中不可见,思纛风翩翻。颇惭标致似,远近殊托根。
洪钧转严令,青皇畀新恩。坐看佳实长,适口塞众喧。
遍遗实中仁,生意弥乾坤。平生识赏心,皎洁明朝暾。
凌寒折一枝,殷勤寄王孙。又恐远莫致,作诗当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