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西台白玉珂,频年直指向关河。丰城剑抱双龙出,瀫水桥乘驷马过。
作赋风云回缥缈,飞章山岳动嵯峨。宁知一代苍生寄,几向清溪问绿蓑。
猜你喜欢
又拥朱旗入婺城,清江寒色暮云平。霜飞竹马儿童集,日照花骢父老迎。
绣服三天传疏草,绨袍一代见交情。由来国士非凡遇,匣底干将夜夜鸣。
大纛高牙控斗躔,豸袍骢马出甘泉。云霞骤划双溪上,雨露偏浓八邑前。
秋浦棠阴悬节钺,河阳花色映楼船。无劳汲孺誇长揖,竟日茅亭话太玄。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才子:指袁拾遗。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北:一作“此”。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玉旨传宣夜直扉,制麻侵晓进呈归。
三槐龙影连青琐,千柳莺声度紫薇。
袖惹炉香飘雾霭,砚传盘露映旌旗。
承恩更赐金莲炬,犹胜清光太乙藜。
絮云蘸水,放郭外、嫩情如凝。唤翠笛吹烟,银匏携酒,同上南湖钓艇。
轧哑菱歌清香里,暗橹歇、鸥眠才定。看过雨荇荷,通波亭榭,渐忘尘境。
佳兴。吴侬浣罢,淡妆窥镜。自鹿去苏台,蠡施偷嫁,谁向鸳鸯顾影。
恨眼伤高,绮才消别,愁接越来潮冷。呵素壁、醉墨分题,付与塔铃摇暝。
鸢鱼随处足云渊,占断风光又一川。三载可怜朱鸟约,一灯能共白云眠。
山空徙枕聊依竹,雨好披蓑且听泉。恼得前滩潮去急,扁舟无计可延缘。
春风动郊墟,村村事农务。桑柘荫比邻,鸧鹒鸣高树。
访旧入城稀,持馌归田暮。鸡犬识井闾,牛羊谙村路。
此中寡所营,悠然有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