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岂不遥,阊阖造中天。金茎夹广陌,玉陛蒐群贤。
幸生唐虞代,况逢强盛年。徘徊高堂病,一卧垂十年。
既无稚子娱,亦寡群从援。椿庭渺何许,万里越南滇。
感此去住怀,戚戚摧心颜。
猜你喜欢
敝庐亦何有,有稼复有萱。旭日丽遥岑,清风濯林园。
问寝趣庭帏,进膳列芳鲜。虽无黻冕贵,彩服欢慈颜。
板舆历高台,丝竹罗长筵。踟蹰禽鸟声,映荫林木繁。
俯仰中所欲,百岁聊自全。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kān)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yì)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jīn)?
长亭旁的绿树已变得苍黄,送别的筵席上几次举杯话别.常常害怕离别而不忍听那《阳关曲》,更何况如今秋色萧索身是远行人。
清泪沾湿了罗巾,人人都黯然伤神,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哪里去找千尺的横江铁锁,在这烟水迷蒙的渡口截断江流。
参考资料:
1、江天主编,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新世界出版社,1998.09,第684页
2、王筱云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244页
长亭:古时于道旁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千寻横铁锁:王浚灭蜀后,继而起兵伐吴。吴人凭借长江天险,于水中横置铁锁、铁锥,抗拒北军,然晋师除锥熔锁,终无阻碍,顺流鼓棹,直捣三山。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率百官投降晋师,东吴遂亡。
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这首小令,开篇回忆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进一层,状绘今日友人送我,最后通过幻想来写不忍分离,把别意写得缠绵悱恻,读来颇有余味。
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
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
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
大僧结束何新鲜,锦裁窄袖黑貂缘。出门三礼释尊前,翻身上马挥金鞭。
玉作刀头绒作鞯,疾如飞鸟轻如烟。自言五上长安道,目视汉官如虱蚤。
归来依旧守空门,独立皂边添马草。
多难今相见,神州半陆沉。有怀劻国步,何意恋朝簪。
扬历皆殊绩,朋交寄素襟。独怜缝掖旧,空负济时心。
大别山,小如蚁。江汉流,一杯水。火轮一叶舟,地球九万里。
日月跳双丸,古今一瞬耳。我与君,渺何许。岘山亭,泪如雨。
胜友南窗底,看书老岁华。不因寒瀑响,肯到野僧家。
古径开能久,新亭去岂赊。跻攀那可缓,寂寞有雄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