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索长安米,言寻旧鹤群。传家中宪业,负笈太玄文。
客路樱桃雨,归帆杜若云。卜居何日事,携尔大江濆。
猜你喜欢
相逢俱失意,相送柰愁何。老去雄心减,春来归梦多。
旧山怀北固,新泪滴西河。世路已如此,空为劳者歌。
野人心地本无机,为爱茅檐倚翠微。尽日尊前谁是客,秋山含水有清辉。
瘦玉萧(xiāo)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jì)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萧萧瘦竹映在伊水之滨,跟露冷风清的秋夜多么相称。
假如旁边再有孤高的仙鹤伫立,那全是人间第一流物象情景。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
2、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
瘦玉:细竹的美称。萧萧:竦立貌。伊水:水名,即伊河,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
仙骥:《相鹤经》称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神话传说中仙人多骑鹤,故称。
竹为树中君子,鹤称禽中高士。南朝谢庄《竹赞》说“贞而不介,弱而不亏”;鲍照《舞鹤赋》则称鹤“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对竹思鹤”这一诗题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对竹,是实景;思鹤,是虚拟。诗的构思,在历代众多的咏竹、咏鹤诗中又是蹊径独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诗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诗人“对竹”于洛阳伊水之滨,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见。这并非是首创,南朝齐时虞羲的《江边竹》诗已有先例,而唐人诗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画竹歌》说:“野塘水边欹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可见不仅诗人,画师亦早已取此为景。然而钱氏连着“瘦”、“萧萧”、“风”、“露”、“清夜”、“秋”诸语,却又显示了西昆派诗人善于锤炼的艺术造诣。清伊东流,又正值风轻露白的清秋之夜。这清迥的背景,更衬托出丛竹的瘦劲之骨,箫萧之韵。两个“立”字韵味悠长。这萧萧瘦玉,只宜于清秋之夜,野水之滨,一种孤高不群的意态,顿时从两个“宜”字中传出。“宜”与“不宜”,又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从两个“宜”字中隐然可见。三句“更教”二字正就两个“宜”字接过,由“对竹”而到“思鹤”。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诗经》也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以仙鹤配野竹,韵趣相通。
“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瘦竹、清风、凉露,仙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这尘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赏这清超脱俗的第一流雅境。对这一点,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此诗命意含蓄而贴切,评论中肯。不过,他忘了知人论世,忘了说明钱惟演是否够得上“第一流人”。
这首《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写浮云野鹤,清高脱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他这只“鹤”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谓的“第一流”,实有所不称。因此《对竹思鹤》作为诗来说颇有佳处,但却经不起深究。
石上泉流泉上石,泉之寒冽石坚贞。
补天到海何须论,且慰往来行路人。
几时曾买建溪芽,小箧深藏品必嘉。豫约今朝狂醉后,须烦同泛一瓯花。
二泉亭最好,分流处、日夜洗云根。况翠叠青山,入帘滴滴,云移春水,映树鳞鳞。
还堪羡、酒旗无数飏,鸟语不时闻。此日园丁,休嫌野老,隔年梅蕊,应认王孙。
从来繁华地,重留恋,倍觉香雾氤氲。一带朱阑拂柳,画槛萦人。
被金尊促起,数声檀板,钿车送到,几队罗裙。且自牵船竟去,莫待销魂。
骄虏败盟至,饮马淮之沱。
烟尘犯江汉,腥膻连岷峨。
王师因雷动,虎臣亦星罗。
灵旗荡丑类,铁马驰琱戈。
三军指故国,巨舰凌沧波。
一戎遂大定,上天佑无颇。
整刷旧俗苦,扫除夷法苛。
奸谋尚济诡,既战犹连和。
复图称职尔,眇哉浯溪磨。
已悉将相力,敢献大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