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霰三冬集,玄云四望同。迷漫屯巨壑,浩荡布长空。
拂曙光交映,连宵势倍雄。廉纤时杂雾,淅沥暗随风。
漠漠缘堤厚,霏霏入堑融。重阴浮海岱,积素晕河嵩。
拟絮情殊惬,探梅思未穷。冻埋深浦竹,寒折大江枫。
远渚拳饥鹭,荒陂匿断鸿。貂残秦塞上,鹢返越溪东。
沾湿全妨舵,倾敧半压篷。群呼怜榜竖,独钓羡渔翁。
爨拥孤烟白,炉煨宿火红。衾裯屏障外,几簟画图中。
翠管徐闻笛,冰弦骤拂桐。褰帘珠错落,振佩玉笼葱。
石鼎龙涎汎,瓷瓯雀舌镕。锦袍狂太白,彩笔粲文通。
飞动昭阳燕,翩褼洛水鸿。轻盈团粉颊,绰约腻酥胸。
握麈神先王,持螯兴愈洪。登仙宁有道,中圣自无功。
流徵传词客,清商奏乐童。君看白雪赋,万古孝王宫。
猜你喜欢
银塘朱槛(kǎn)麹(qū)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chāng)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lìn)宴游过。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4-616
2、苏轼著,徐培均选注.苏轼诗词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61
银塘:银亮的池塘。朱槛:红色的栏杆。麹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圆:团团。卷:托住。条:枝。荐:进。菖花:菖蒲花。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酬:酬谢。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鼎鼎百年内,斯人始达生。沉酣寄天地,沾醉傲公卿。
五岳移糟垒,三江洗玉觥。梅花澄宿酝,竹叶解朝醒。
足了一生事,何论万古名。最宜看月上,难待是河清。
北海樽罍满,东山丝管鸣。不能酬酒诰,秉烛也同倾。
寻芳处勒青丝鞚,日暖烟浓春意重。
晚来被酒卧花阴,流莺唤醒东风梦。
愁来一夜浓如酒。揽镜添消瘦。思量事事总难忘。最有欢情和恨裂人肠。
前尘千亿心头住。心力难凝聚。生生世世梦魂牵。除是梦魂灰了不相怜。
宦海多白波,客路多黄尘。波白解覆舟,尘黄解污人。
楼船临北郭,玄武凿池宽。竞渡原儿戏,凭河亦壮观。
鱼龙惊沸水,鼓角助狂澜。百里烽犹远,熙熙万姓看。
汉室传经后,唐朝旧族家。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