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遽如许,客心郁未安。微微日影薄,肃肃天宇宽。
高风下木叶,零露被崇兰。四气自斡运,谁为衰盛端。
朱华曾几何,素萼忽已残。楚楚松柏姿,凌风以自完。
愿言附高节,与君同岁寒。
猜你喜欢
老去亲知见面稀,百年投赠意多违。赫号漫漶多经蠹,银烛熹微字欲飞。
最忆园林仍白社,尝言子弟有乌衣。几回读罢秋风过,两鬓萧疏带泪挥。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此词在时下流行的不少宋词读本中皆未得一立足之地,足见人们对它的冷淡。大约人们还是喜爱陈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一类的慷慨激昂之词,及读这首《南乡子》,不免觉得气软无力,以为失了所谓“龙川本色”。其实不是这样。
初读之下,《南乡子》是一首怀人之小令。打头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当日袜尘何处去”,古人习用“凌步微波,罗袜生尘”来形容体态、脚步的轻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与所思之人曾有过花前月下、并肩芳径的美好时光。然而徒留下温馨的回忆而已,眼前人却空居绣阁银屏之中,独以风声雨声为伴,面对千里烟波,不禁潸然泪下。
过片紧承上片的“烟波”,用“浪卷涛翻”中的悠悠一叶扁舟来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信手拈来,寓情其中,十分贴切。怀人之苦,至此极矣,词人却又突然落下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曾作《九辩》,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零落而变衰。”自此之后,“悲秋”成为文人笔下不断重复的主题。庾信是北朝诗人,其著名的作品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等,其中也有“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之句。从表面看来,“宋玉方悲庾信愁”只是照应了上片的“绣阁银屏一夜秋”,仍是以环境的萧瑟衬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分析作品有时不可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生平志业和创作倾向来考察,词人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辩》所抒发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对妒害贤良的奸谗小人的憎恶。“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乡关之思”,则是不待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拟咏怀》第十一首以“摇落秋为气”打头,结局为:“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感慨自己故国(南朝梁)君臣只顾眼前享乐而无后虑之忧。由此看来,陈亮以宋玉、庾信来形容自己的悲愁,绝不仅仅是悲秋怀人,而是怀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北国大地,渴望朝廷扫除奸邪,改变苟安的现状,早图恢复。这样,“浪卷涛翻”云云,也就可以形容词人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的跳动了。
作家有时候确实是落笔不由初衷的。即使陈亮写《南乡子》之初是想表达怀人之情,那也并不影响他平日所最关心的事情、所念念不忘的思想感情在写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
先故居此山,两翁各婵嫣。少翁复北徙,宅废馀此泉。
翁死且求饮,他水辄弃捐。试以真水往,一杯同蜕蝉。
两翁不可见,久矣为飞仙。泽馀有尽世,泉流无竭年。
耜岩少翁后,往岁勘丹铅。倚徙感陈迹,瘦蛟落长笺。
迩来绝妙语,此意谁能传。岂知援溺手,铁石新磨镌。
嗟予世味薄,饮水抛荤膻。时时汲脩绠,洗眼看残编。
壁势临江断,涛声入海遥。众流趋郡国,万舸逐风潮。
越峤王封壮,秦军伯气销。图南安所适,行矣见扶摇。
挐舟到山寺,诗句偶缘情。山自锡无后,寺因泉有名。
楼阴回夕景,树色向冬荣。就水别茶味,全胜它处烹。
春浦南来元不到,画桡偶复入鸥群。
人家远火林间见,船底微波枕上闻。
山口正衔初出月,渡头未散欲归云。
锦囊诗草新寥落,得句犹堪寄一欣。
城角初升旭日暹,舵楼东向起遐瞻。鳌头直下痴云暗,鹢尾徐开破浪恬。
野色微明金水曲,清江隐见玉山尖。雨收幕燕檐牙起,风飐樯乌帆腹添。
波影白翻鸥个个,烧痕青出麦纤纤。弋来野鹜毛全蜕,笱得冰鱼口尚噞。
解箨上萌莲菂苦,泼醅新盎蜜脾甜。避船好鸟机先识,入座江花手自拈。
未必江山惟客有,也知吏隐许吾兼。桃花不隔仙源路,诗就宁辞晷刻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