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研材是处有,其后仅称端与歙。端既盛行歙亦衰,羚羊日苦锥凿及。
年来端产亦告尽,竭泽而渔苦不给。厉阶徒为有司梗,生者不敷采者急。
石工因之竞售欺,冬花无瓤青花涩。孤冢谁招常侍魂,清风莫溯包老笈。
有司之困纵莫怜,亦应稍为地脉摄。是谁为我告天子,封山罢贡足安缉。
鸲鹆夜眠睫不惊,水云重吐新蕉叶。
猜你喜欢
君骑白马来,我骑青骢去。
背面不相识,两马骄嘶住。
青苔寺里客来稀,乌石冈边僧自归。金雁嘈云春不去,玉鱼冲雨夜曾飞。
出门每歌月皎皎,制佩莫惜芳菲菲。人世何由比金石?嗟我欲把东皇衣。
端月温风至,圆丘瑞雾多。开坛洽百礼,伏枕想登歌。
日月春旂闪,雷霆昼辇过。年年觐上帝,只为乞民和。
春事阑珊可怨嗟。愁看柳絮逐风斜。碧云天际正无涯。
莫问燕台曾落日,休怜吴地有飞花。春风总不属侬家。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
白云亭上白云秋,桂棹兰桨记昔游。
往事已随流水去,青山空对夕阳愁。
兴亡翻手成舒卷,今古无心自去留。
独倚西风一惆怅,数声柔橹下汀州。
皓公闻道住南宫,笑写新诗托去鸿。准备金桃三百颗,因风寄与老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