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叶翠瑶湿,薄英红粉香。绝怜秋苑下,复尔见春光。
猜你喜欢
悲秋不觉住他乡,知有幽花在草堂。酒力渐沉残醉梦,粉痕初换淡红妆。
无言对雨犹含恨,有色临风不借香。肠断文君正新寡,当垆偏向马卿傍。
香光偏趁夏,名记独宜秋。待月何先后,经霜任去留。
仙情恩外重,睡力倦中柔。泣笑谁曾会,窗开事事幽。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花生千年前,奇情历今古。传言古思妇,姿貌海棠妩。
两泪凝为酥,胭脂润如雨。点地不分明,红豆篱下土。
金风袅袅啼,玉露瀼瀼污。婀娜结此花,芳馨越兰杜。
厥气为凉蛩,鸣秋声激楚。微虫焉解怨,变幻不自主。
人生百年中,飞霞漾清曙。精诚傥凝结,涕唾香不腐。
蜕化本无端,虫花非足数。馀无死生憾,仗此灵魂武。
自笑迷方著处家,去年犹记客天涯。今朝又是重阳节,鐏有新醪菊有花。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白发念婚嫁,此虑已陶然。匪复事生业,烝尝讵能捐。
怅望终南山,缅怀清渭川。良时易流迈,穷约心所安。
严阴閟深谷,飞雪层崖巅。引酒聊自酌,被褐终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