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行丽川路,解道丽川景。山停鸾凤形,水动鱼龙影。
猜你喜欢
星岩七曜丽,风洞四时秋。玉壶摇小艇,日日醉中流。
慨息夫人节,冰壶一样清。凤帏虽乍合,鸾镜永孤明。
锦诰承天宠,朱衣共子荣。台乌时哽咽,风木重含情。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久别重逢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他联想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句。后来以此诗谱入乐府,名《阳关曲》,为送别之歌。但作者此时连唱《阳关》的心情也没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客中送别,比王维居长安送友人西行时还更多了一层愁苦。因此,这两句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叹了。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这无边无际的愁苦,该怎样形容呢?词人巧妙地将它融入于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出来。“寒蝉鸣”为声,“斜阳暮”为色;前者作用于听觉,后者作用于视觉。这样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
纪昀评赵彦端《介庵词》说:“多婉约纤秾,不愧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八)但此词婉约而不“纤秾”,通篇未用一纤秾词语,仅用的“阳关”一典也为一般读者所熟知;不失为一首风格淡雅而兼委曲的好词。
一僧据几坐,众僧列其间。
纷纷士与女,其外复相环。
娟娟谁家妇,粉面垂烟鬟。
既为时俗妆,复著道士冠。
一闻法师唱,先众低朱颜。
俯仰皆中度,仪矩发素闲。
众僧推举首,往往务旁观。
云是良家子,良人缀朝端。
二十哭其夫,蕙帏守奇单。
誓保岁寒节,悼往时汍澜。
邻女闻好色,愿见无由缘。
孺枝无杂匹,对镜有孤鸾。
如此十馀载,里巷不敢讙。
岁久厌俗累,幡然学僧禅。
朝朝事香火,常念舍嚣烦。
遂来佛寺中,圆顶杂长髯。
未能问以此,吁嗟涕以潸。
女子本柔静,闺房不肯安。
当初红颜时,可必同恂鳏。
所行虽失节,尚可求芝兰。
如今馀艳态,却来扣幽关。
进退两无据,此道何漫漫。
京城富贵家,妍丽了尘寰。
不肯自爱重,白日吴妖娴。
廉耻节毁丧,万里来夷蛮。
向来红面女,十九逢时艰。
奈何兵戈中,此风不为删。
僧乎尔其有,为我逃穷山。
惊乌扑速起空林,辚辚雕轮过渐沉。此时何处青楼女,此际无限塞垣心。
青楼小女字莫愁,织得流黄锦并头。记别狂夫辞故里,昨传书信在凉州。
机头金剪三四转,灯下玉箸一双流。荧荧青灯轧轧机,还理狂夫箧中衣。
宛转涕泪新痕积,约莫腰肢旧带非。杵影高低尚自双,茕然贱妾伴空房。
捣成白练浑如雪,愁得蛾眉已似霜。规月苍黄低落雁,商飙悉律和鸣螗。
意怯腕弱夜还赊,谁能闻罢禁咨嗟。疑是梁州砧响绝,十年零落不思家。
当年武城令,故国近三吴。睿识悬冰鉴,清标莹玉壶。
琴遗何处鹤,舄化异时凫。磊落循良传,千秋更有无。
轻装两衣笈,假寝一胡床。
唤渡江楼下,逢僧县驿傍。
横林生夕霭,孤蝶弄秋光。
老惯人间事,无诗寄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