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凶丑挂征鞍,此日长缨弃等閒。何事苍冥相戏剧,令人羞向望夫山。
猜你喜欢
欢坐玉殿。
会诸贵客。
侍者行觞。
主人离席。
顾视东西厢。
丝竹与鞞铎。
不醉无归来。
明灯以继夕。
先集看维霰,寒凝气转骄。厓枯同陨叶,林冻任封条。
古柏难全翠,高松亦半凋。临风誇玉树,伴月诧银桥。
台下歌黄竹,关头忆紫貂。征夫愁远道,思妇怨长宵。
进退功难定,盈虚道亦昭。寒灰当候琯,孤枕梦春韶。
青女机仍伏,玄皇驾独遥。条风催始岁,爱日转三朝。
六出花争卸,千岩冻并消。寒还欺宿莽,生已动幽标。
开户迎花信,编篱待药苗。欢吟邀彩笔,胜事试华镳。
更喜阳和满,群方乐共饶。
贵宅多嘉树,先秋有好风。情闲离阙下,梦野在山中。
露色浮寒瓦,萤光堕暗丛。听吟丽句尽,河汉任西东。
繁烟猛雾作阴时,江色山光晚正奇。莫怪断桥无渡者,幽人踪迹恐人知。
秋香不自惜,随意生毫端。枝叶巧点缀,疑带朝露寒。
深丛未容把,落英谁复餐。陈玄能换骨,宁似东篱看。
早耕早巾,节物如流春色暮。
金房土瘠无稻田,布耕播种种何处。
一春焦涸旱无雨,麦穗藏头犹未吐。
麦穗不吐人不尤,粟田再种秋要收。
只愁夏料欠输纳,悍吏坐门官不休。
望夷(yí)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wēng),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xīn)。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yàng)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参考资料:
1、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23页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2页-第23页
3、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8页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薪:柴火。
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