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白榆树,千秋紫塞阴。
隔林观猎骑,时有射雕心。
猜你喜欢
夜战桑乾(gān)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参考资料:
1、张晓蕾.唐诗精粹.成都市: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155页.
2、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503-504页.
桑乾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犹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问讯幽人白下踪,若为清世不相容。几回对月思玄度,安得披云见士龙。
落日横塘折杨柳,秋风南浦梦芙蓉。相思满目烟波远,吟到新诗手自封。
我身如浮萍,江湖久浪迹。我心如定僧,溪山自耽寂。
颇闻蒲涧境,幽僻似畴昔。劳劳尘网牵,数载靳登陟。
挈伴偶然至,踏遍苔藓碧。古木荒烟屯,悬泉皓雪积。
诸峰淡欲无,万籁暗犹激。孤鹤飘然来,对我如旧识。
仙草不留根,灵风回绝壁。石纹延远绿,松阴翳微黑。
不知藤萝中,云散满山白。徙倚神忽超,吟啸机渐息。
安得从安期,乞我万古宅。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烛影摇魂,琴心写怨,幽悰历乱无绪。梦回月下清砧,书断霜前碧树。
素心人远,知更在、何时欢聚。且权把、寸寸相思,先付与云归处。
帘幂幂、残花香腻。檐扑扑、碎玲风细。可怜烂锦年华,犹恋仓皇袱被。
炎凉阅尽,有种种、来去问谁。家笼竹、蜚声吹起,那人愁思。
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
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
孤城晓角清霜度,近市柴门旭日开。羌笛戍关情欲断,兰桡沙际首空回。
风尘荏苒催蓬鬓,云物凄凉恋古台。却忆帝乡仙驭远,漫天雨露不胜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