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有奇士,无乃希夷子。才堪起词头,名懒署纸尾。
怀古几惘然,阅世一莞尔。岂无虎插翼,信有骥垂耳。
家泉破山碧,石蕨逗云紫。小出命柴车,大隐呼锦里。
本不见清浑,谁能测涯涘。剧谈恕我往,频来当公意。
双鸟鸣未穷,孤鹤梦难恃。展转徒所思,裁诗附江鲤。
猜你喜欢
漳河东是帝京尘,匹马看君发孟津。欲寄悲歌向燕市,荆卿行后更无人。
宝鼎当年未结丹,幽栖曾此掩柴关。
羽軿欲经乘风驭,梵锡应留解虎环。
僧卧碧云皆寿考,鹤迷华表几时还。
好应月白长廊下,涧下无声人自间。
去年曾上远山楼,楼上疏帘不下钩。一点峰峦青髻出,半空台殿采云浮。
烟生近郭千村暝,水落长淮万里秋。门外红尘深没马,何人知有此清幽。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洪州别驾久相违,骥足迟迟三月归。应被长干儿女笑,春风不试绣罗衣。
春日膏车逐塞尘,淹留京国复逢春。惊看凤历开新岁,愁忆龙沙惜别辰。
树剪繁花虚焕彩,盘陈杂馔总成辛。和风未布冰霜满,回首魂消潞水滨。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
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