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抱宿好,希逐玄化游。侠士尚然诺,结驷连王侯。
显约异溪径,焉往副所求。弥胸漫交战,谁为祛烦忧。
飘飘方外侣,鲜髯霏雪犹。谓我饵紫菀,何如树卫矛。
贶以葛陂杖,携之莲叶舟。冥鸿无近影,安能托朋俦。
慵剧抛化书,嗟哉蜣与蝤。
猜你喜欢
夏雨战炎毒,檐滴听自好。岭海浮电光,魍魉昵邻保。
晨扉款者谁,西鄙穷瘁老。晤叹偃穗芽,暂喜慰翻稿。
野震仆古木,兹云谅草草。鬼神故茫昧,何由竟苍昊。
色相空山里,无言亘古今。嵩山面壁者,还有去来心。
繁暑不可度,病余少见招。
投邻借轩卧,信手得书饶。
寿我药双笈,惊人诗一瓢。
醒心凭雪鹭,只恐日薰销。
燕月黯,楚云长。练秋光。歌捉搦,舞伊凉。縆湘弦,捐汉佩,醉千场。
星怒角,斗垂芒。梦飞扬。哀野哭,搅刚肠。中贤人,辞酷吏,卧江乡。
西原驿(yì)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fén)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洞原路冰山径微,二子日游过夜归。岩宫割刻遍览读,马时跄跌泥在衣。
顷来烈风号季冬,雪霾不见五老峰。苦心数子守寂寞,我病讲堂虚鼓钟。
二子此行真特奇,异时独往今可知。虎吟狐啼且不惧,肯使杨朱泣路岐。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
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
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
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
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
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开天辟地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历史更迭很常见。
我们的时代,后人看起来跟我们看上古三代一样。
但是现在好多人尊古复辟,简单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代。
古人抛弃了的糟粕,他们见了也垂涎三尺,
甚至钻在故纸堆中,抄袭剽窃妄造,生出许多罪孽。
我们自己的手写自己的想法,为什么非要泥古不化?
即使就是今天的俗语,我们今天如果编写好。
五千年后的人,也惊异为古代文物,绽放异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