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落岂遽衰,便如月望六。圆影或暂亏,清光尚九服。
蔬厨茹紫甲,岂必花猪肉。愿母废笑歌,世事釜中粥。
猜你喜欢
奉诏抡文秘殿西,才华知合籍金闺。思亲浩荡江波远,恋阙迟回苑树低。
望鹤楼前移綵鹢,吟诗花底听黄鹂。归来尚觉春风早,雁字充庭玉笋齐。
与君南北人,斗粟聚此邦。维彼恶少年,潢池称下江。
白昼射大屋,屋破无完窗。绣衣募壮士,受馘不受降。
我弱异都卢,岂敢学寻撞。君才过乌获,九鼎一臂扛。
悬金八十万,何啻白璧双。胡不骑赤兔,斫树收死庞。
坐宽刺史忧,不复念政厖。凯旋夹道迎,父老集瓶缸。
蕙(huì)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sù)夜惧危颓(tuí)。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pái)徊(huái)。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méng)余晖(huī)。
葩(pā)叶永雕瘁(cuì),凝露不暇(xiá)晞(xī)。
百卉(huì)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比我英芳发,鶗(tí)鴂(jué)鸣已衰。
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
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
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
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
百花盛开之季,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
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参考资料:
1、夏传才主编;张兰花,程晓菡校注.《三曹七子之外建安作家诗文合集校注(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35-36页
2、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72页
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兰”,绿叶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曹操)以之为香烧之,俗习以为佩带它可以除臭避疫。
阴崖:背阳的山崖。夙夜:朝夕,日夜。危:原指危险,这里是高处之意。颓:坠落。
徘徊:回旋往返,意为随风摇摆。
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八极:八方之极远之地,极言其远。蒙:蒙受,承受。余晖: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微弱的光线。
葩:花。瘁:同“悴”,憔悴,枯萎,枯槁。暇:闲暇。晞:消失,逝去。
百卉:百花。荣:花木的花。时姿:时节下的姿态。
比:等到。鶗鴂:杜鹃鸟。杜鹃鸟常常暮春时鸣叫,因而它的叫常常是花落时节的象征。
在古代的咏兰诗中,大多是赞美兰花的高洁品性的,然而该首咏兰诗与一般咏兰诗不同,它咏叙了兰花因托身非地而遭遇的不幸。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蕙草生山北”至“独不蒙馀晖”为第一部分。写兰花所生长的环境。“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是总写,兰花生长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来“植根”六句,是具体描写这一恶劣的环境。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幼小的生命怎么生活。诗的后半部分就着重描述了在险恶环境中的蕙草是怎样顽强抗争的。但任凭环境再恶劣,蕙草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芳香,尽管百花都已开过,蕙草也在最后一个发出了动人心魄的芳香,即使这芳香姗姗来迟,却显示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蕙草刚刚发出芬芳,却又到了百花凋谢的季节,对于花草来说,开花吐香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然后蕙草的辉煌是如此的短暂。诗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伤的情调,诗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诗人身处东汉末年,当时各个势力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作也正是反映了一部分中下层文士的极端苦闷又不甘沉沦的情绪,诗中那个阴冷凄清的环境正是东汉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写照。
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怨而不怒”的态度,并用叙事体第一人称的口气,以形象的语言把咏物与身世之慨结合的天衣无缝,表现的感情有时哀怨动人,生动形象。
秋风逗江渚,秋水有馀清。感此深秋时,惕然伤别情。
遥持一樽酒,饯君东南城。令器金闺彦,朋游尽豪英。
临流为君歌,锵锵金玉声。眷彼中林鸟,拂然起孤征。
众鸟恋故林,交交飞且鸣。人生各有志,岂在利与名。
惟有杯中酒,可以慰平生。
萱草树北堂,谓能忘远忧。如何念慈母,不置天西头。
楚山高高楚水长,西风晨夕雁南翔。帛书不事慰脩阻,忘忧愿祝寿且康。
他日拜官来故里,门户光生母心喜。九溪会变作春酒,白发青袍放歌起,何如更向天涯咨陟
杏花开过野桃红,榆柳中间一径通。禽鸟不呼村坞静,满川烟雨淡濛濛。
去年城南作中秋,江云遮月烂不收。幽人独对秋风立,姮娥似隔重云羞。
更长忽听晓鼓急,梦去只有残灯留。今岁不知身在此,门枕长江风自起。
樽中有酒坐有客,江面如天月如水。秋风满树凉叶飞,新欢欲尽还成悲。
身其馀几事不偶,老之将至吾今衰。人生阅世自有数,万事反覆难预知。
何当举酒一再拜,与月更作明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