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塘曾几亩,率意浪名湖。天影仍浮动,云根定有无。
虹光流玉浦,蟾魄浴冰壶。懒着扁舟弄,聊堪一鉴图。
怒螯争郭索,豪喙隐鹈鹕。雄虺潜鱼笱,游凫避雀罦。
微风披滉漾,急雨荡潢污。野馔饕菰米,鱼罾觊蚌珠。
霖收从泛梗,潦进儗增
猜你喜欢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39-140页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儿女:这里泛指男女。芳(fēi)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芳菲:香花芳草。何须:何必,何用。可人:称人心意。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郊原行中春风颠,闭门缩脚七日眠。惟怀落落五岳客,仰头抱膝作何物。
尧舜殂落文王没,仲尼寂寞书在壁。山川结阴草木僵,驰今骋古皆未得。
携君璠玙之乐来,黄金香炉紫玉杯。烧沉爇蕙降古杰,共听君手奔风雷,颓然一醉万事开。
闻道长安异昔时,秋风落日草离离。九成宫阙无寻处,空有人来拂断碑。
萍逢吴越水,偶耳合清缘。发兴欺沾雨,因逢数旷年。
木兰同小泛,樱笋转高筵。去倦不告别,归程殊怏然。
公子方年少,丝桐长有名。
曲虽仍旧谱,指要发新声。
涧落泉初响,风清月正明。
起予千古意,怆恻不胜情。
百战淮南道,烽烟尚渺漫。民劳知祸稔,世乱觉贫安。
野贼援戈起,羸军袖手看。穷途无限泪,凄绝尚谁弹。
不能者止。百念灰心无所喜。暖日和风。手把奇文诵数通。
老来怯酒。欲保残生期养寿。少恕予何。近日衰翁病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