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投簪去,淹留岁月深。思亲频有梦,报国每关心。
领荐来铨部,承恩出禁林。旗亭分手处,绿酒醉还斟。
猜你喜欢
候火心仍北,哀音梦已东。断肠自芳草,挥泪向春风。
宦迹燕城久,忧端漆室同。海天低落雁,烟雨失孤蓬。
兵檄关山外,皇情宵旰中。荐贤须此日,还拟待山公。
官膺新宠秩,才擅旧时名。何逊诗偏俊,山涛职更清。
吟怀风月迥,藻鉴玉壶明。莲幕香凝处,应知适宦情。
广阳城外柳阴肥,客向金陵叹别违。酒尽红亭官树晚,鸟归青嶂夕阳微。
驿边山隐谯楼迥,江上云随画鹢飞。想得到官公事简,香凝粉署吏人稀。
千缕愁萦更梦萦。搓绵弄絮岂无情。因风面旋犹胜舞,飞度层城路不明。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ǒu)花深处。
争(zhēng)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lù)。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参考资料: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题诗漫写布头笺,寄子杨花二月天。白社可能容我隐,光阴自不为君怜。
龙文眼底求千里,藜火窗中易一年。嚼胆莫虚慈母意,读书先取仲容贤。
冷彻蓬壶,翠幢鼎鼎生香。十顷琉璃,望中无限清凉。遮风掩日,高低衬、密护红妆。阴阴湖里,羡他双浴鸳鸯。
猛忆西湖,当年一梦难忘。折得曾将盖雨,归思如狂。水云千里,不堪更、回首思量。而今把酒,为伊沈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