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送行客,骊驹不忍歌。秋光蓟门老,归兴越山多。
自是交情切,其如离别何。春风芳草绿,重望到銮坡。
猜你喜欢
金台同作客,先我赋归休。夜月蓟门酒,秋风浙水舟。
多情空缱绻,无计为淹留。回首斜阳路,青山锁暮愁。
又名: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chóu)怅(chàng)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自是:都怪自己。校:即“较”,比较。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深红色:借指鲜花。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雨后溪声寒弄玉,风前木叶碎飘金。见闻互用非声色,花劈威音古佛心。
见成家乐,管宴佳宾。莫谓瑞岩岑寂甚,一回拈出一回新。
憔悴可怜今夜月。明宵便照人离别。月也不教圆。知人■可怜。
相逢无一语。欲诉从何许。辜负好花时。鹃啼春未知。
华年君俗隐山村,如我弥当杜筚门。
落落筋骸作老病,奄奄气息仅生存。
黄精满谷春苗嫩,丹卝藏山石溜温。
足可无求度残岁,自编诗集教儿孙。
蛮触封疆日勍敌,金丹不疗膏肓疾。
抖擞风埃发诗骨,参差头角崭然出。
老夫所志在大雅,诸子政须勤帝籍。
三叹变风我心恻,箾韶忍受淫哇屈。
岂不见渭川千亩拂云长,前日手栽数寸碧。
苟得其养终巨世,勿玩流光生厌射。
世间浅者无远识,如兽系足鸟摧翼。
伯乐眼空冀北群,汤鼎坐吊淮南虱。
先生寄傲向林坰,自得湖山物外情。闲把考槃歌一阕,松风瑟瑟有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