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圣代崇文化,贤良起草莱。凤鸣旸谷日,鱼跃禹门雷。
匠石无遗弃,洪纤在剸裁。咸阳秦赤县,博士楚宏材。
话别嗟吾老,横经羡子才。渡江淮浦迥,溯颍蔡河开。
红树迎官舫,黄华映酒杯。纪行应俊逸,览古定徘徊。
遵陆由梁苑,冯虚自吹台。汲京城屹屹,艮岳石巍巍。
蹋月车鸣铎,嘶风骑卷埃。吴音伧父讶,儒服虏人猜。
应为青山住,知悬白日隤。解鞍依近郭,纵马龁枯荄。
风急狐狸啸,天高鸿雁哀。诗情秋共澹,乡梦晓同催。
喜见烽烟息,愁听驿鼓槌。虎牢悲战骨,缑岭觅仙胎。
岳仰嵩高峙,河看砥柱裁。山川犹巩固,风物亦奇侅。
鸡唱函关启,龙飞太华来。碑亭矜汉好,浴殿吊唐灾。
望极吴天末,行穷渭水隈。别家倾菊酿,到县动葭灰。
多士争先迓,诸生获后陪。献菹芹实豆,舍菜酒崇罍。
五传遗经在,三馀万卷该。尊王明大义,抑伯黜渠魁。
寒榻皋比设,朝槃苜蓿堆。树萱思奉母,援柱念提孩。
有弟能调膳,何邮不寄梅。五陵还突兀,八水自萦回。
选胜筇扶手,遐观笏拄颏。坏基留宿草,断础长荒苔。
异域多佳处,兹游寔壮哉。丈夫四海志,肯使寸心摧。
信陵君杀晋鄙(bǐ),救邯(hán)郸(dān),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jū)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zēng)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cù)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jǐn)受教。”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破:打败,打垮。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卒然:“卒”通“猝”,突然。谨:郑重。受教:接受教诲。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shū)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chá)牙忽变态,后岭杂沓(tà)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liáo)绕,上有行人高缥(piāo)渺(miǎo)。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仰看微径斜缭(liáo)绕,上有行人高缥渺。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参考资料:
1、杜甫《前出塞》:‘‘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2、《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3、杨抱朴编著.《诠释与解读》.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40
走马:奔跑的骏马。倏忽:很快地,忽然。
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变态:改变形态。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微径:山间小路。缭绕:回环旋转。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