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来何悠悠,今去亦泛泛。
岂自果进退,姑且便饮啖。
三代今去辽,士食久已滥。
徒死不为义,可无苟石担。
平生堕百为,且就投铅椠。
束身入世程,开口就人叹。
怒喜有失得,眉睫烦窥瞰。
野鸟或在笼,山猿有终槛。
能安此为命,虽失亦何憾。
予尝勇自明,磨古得前监。
抱关贤所容,较猎圣或暂。
庶未负初学,尚为神所监。
予行人之嗟,我笑不为颔。
子独辱所厚,以诗系归缆。
命和始自书,狂言庶非儳。
猜你喜欢
又名: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yàn)那从北地来。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那:为何。北地:北方。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少年已遂遁山林,何况霜毛两鬓侵。习气尚存诗入梦,病根未去药关心。
猿知秋近啼先苦,鹤阅年多顶渐深。不忍顿疏风月在,粗能扶杖即登临。
茅屋临江上,四面惟柴荆。
绿阴绕篱落,窗几一以明。
门前滩水急,日与白鸥盟。
不知何隐士,居此复何营。
朝来四山碧,晚际沙鸟鸣。
棋声度竹静,江深琴调清。
终携一尊酒,造门相对倾。
心期羲皇上,安用知姓名。
我如东南云,风吹西北度。时不与人谋,飘转无定处。
如何红尘中,欻此君子遇。高标鸢戾天,能事豹隐雾。
暴谑中酒前,了不与物迕。吾尝期若人,胸次贮风露。
向来赏我诗,但坐日云暮。识君已恨晚,见君又不屡。
今晨眼忽开,贻我河梁句。正声久不嗣,斯文谐韶濩。
吹嘘君过矣,岂不爱我故。城南逸少孙,软语可与晤。
闭门谢俗子,著书无窘步。小园花气深,客醉不得去。
寻盟出无舆,风沙莽回互。
平郊迤逦面水城,古树蓊郁罗园亭。夕烟朝霞递起灭,锦画石屏纷隐明。
玩芳凭栏眼自醉,挹秀扪苔他不营。何须别向觅方外,这里却是真蓬瀛。
林吐韵颜,山开绣颊,朱朱白白争香。紫萼黄须,窈窕作新妆。
万花千蕊诗催发,更几日、春情上海棠。向栏槛,彷佛朝霞暮绮,点缀河阳。
翠帐罗帏空设,难禁冷风细雨,蜂蝶轻狂。我欲移春,仔细赏春光。
小蛮舞袖秋娘曲,伴李白、狂吟北海觞。仗括香御史,殷勤调护,取醉南塘。
见说开元天宝间,登床百骏俱回旋。一曲倾杯万人看,一顾群空四十万。
梨园部曲能穷奇,踣铁矫揉杨柳枝。不直玉环一解颐,更走泸戎生荔枝。
天上人间反覆手,故态忽生乱离后。将军入眼可曾有,误骏为妖不足咎。
于戏唐虞全盛时,百兽率舞凤鸟仪。雍熙之和乃其效,何用区区教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