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连旬朔,阴霾尽日垂。长途泥活活,陋巷水漓漓。
云重倾如注,风回飏若丝。纤绵还淅淅,明灭更祁祁。
骤若闻吴语,闲如却楚师。四檐频泪滴,千里尽膏陂。
入夜星微见,凌晨雾复弥。涓涓通竹溜,密密洒茅茨。
涸泽深三尺,遥峰露半规。须臾流涧壑,咫尺隔天涯。
河伯胸襟阔,飞廉号令驰。蹄涔俄扩量,蜗室仅容锥。
帜闪频惊缺,轮停久缓羲。未堪脩禊祓,且可浣尘缁。
屋覆翻危棹,梁空泻漏卮。波摇张氏宅,潮没岘山碑。
岂是桑田变,虚勤砥柱支。千家奔逐逐,万橹去
猜你喜欢
春来能得几朝晴,病叟深藏似冻蝇。
独夜山房惟烛影,暮年家乐只檐声。
垫巾此老犹标致,裹饭何人访死生。
村北村南泥滑滑,且宜高卧闭柴荆。
空床响琢(zhuó),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huò)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参考资料:
1、洪柏昭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04:第202页
2、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
3、南山注析.浮世清歌宋词三百首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0:第71页
4、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4.12:第495页
响琢: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花上春禽冰上雹: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尊:同“樽”,酒杯。湖:此指颍州西湖。入座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转关镬索:传说是两首古曲。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自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自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崚嶒品望著朝端,一木独支颠厦难;误倚田横栖海岛,忍看胡马渡江干。
何曾先去为民望,惟有舍生取义安。惭愧不才蒙寄托,展观遗札涕汍澜。
九年面壁须忘壁,到了忘时又著忘。忘与不忘真体见,山风吹动薜萝裳。
良宵踏月远相寻,翠壁疏篁助细吟。度曲不须敲象板,赏音惟许操瑶琴。
佳人惯索缠头锦,公子閒抛买笑金。宋玉高堂曾有赋,丽辞传诵到如今。
形骸付与甄陶外,祸福难防倚伏前。孔雀若知牛有角,应须忍渴过寒泉。
太息吴农困莫苏,逐年遭歉逐年枯。屋防日漏又惊雨,家断鸡声况属猪。
入市典衣完佛愿,待人聘女了官租。并非键户辞亲串,瓮倒床头酿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