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灯风定,粉墙东、梅英一点红小。景物融和,爱春光恁好。
鹦哥哢巧。唤帘内、浣花须早。况有阶前,东风露井,一泓清晓。
行来碎珠自舀。倚银床百尺,轻漾素绠,却讶琅然,触铜瓶声悄。
多年玉导。看依旧、凤蟠龙扰。手抚遗钗,裙扶花影,归房微笑。
猜你喜欢
伤心休问,只风儿、也勾吹将人老。刬地排空,总没些分晓。
城乌去了。又唤起、钿车声早。汉苑秦宫,千门万户,飘残多少。
古今去来如鸟。把狗屠骏市,往事都扫。似絮羁魂,怎禁他颠倒。
江南梦杳。敢吹遍、天涯芳草。故国飘零,画船听雨,甚时重到。
糁空梅雨,酿琼浆万颗,炎精金铸。重压低枝,灿黄珠如许。
上林谁注。号卢橘、几人遗误。旁拂高临。清词最爱,谢瞻之赋。
毛公旧坛西路。似永安禅舍,渺在何处。花下桥边,闭门人又去。
年年摘取。也应厌、故园长住。磊落京都,何时恣剥,华林四榭。
雁低云远,盼飞来、一镜光沉银匣。碎雨空阶,湿满庭黄雪。
乱敲林叶。更搀入、暗蛩凄答。水调歌成,玉箫吹断,艳悰犹说。
铜街夜凉泥滑。纵珊珊来也。愁沾罗袜。佳约拼虚,奈团圞时节。
虬壶漏绝。便天上、新妆都歇。烛短还烧,香残重炷,梦寻瑶阙。
冥冥秋雨,立秋天、虚馆寂无人到。一阵凉风,落槐花多少。
帘栊静悄,映惨绿、薜萝墙好。满院蛙声,喧阗聒耳,不成腔调。
昏昏昼眠乍觉,喜唱予和汝,词律精妙。衰病相怜,幸此身未老。
休官即早。胜束带、登车清晓。明日天晴,西山爽气,撩人怀抱。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sài)北云。
津(jīn)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qì),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参考资料:
1、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葆炼中分相火,行持外借方鞋。清虚爽彻御□□。□□□□□□。□□□□□□,□□灵宝为胎。十分无极至真来。恍惚芝骈羽盖。
舟溯馀不水,回头忆两溪。川长太湖隔,天远卞峰迷。
左顾龟何在,南飞乌欲栖。从今到家梦,却到浙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