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衣废亭石云舞,卓锡古泉冷飞雨。持赠山僧有才语,畀与大颠共千古。
渡海来为南粤人,五年伤别兼伤春。生似昌黎厄磨蝎,终日坎壈缠其身。
名山幸与名贤遇,留镇山门藉诗句。千年重出起衰手,睒睒中天北斗气。
猜你喜欢
结伴高僧携杖藜,东岩共步叩禅栖。风尘不到心俱寂,云气犹封洞易迷。
卓锡水清穿石出,留衣亭古记梁题。登临竟日云关别,一笑何殊昔虎溪。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春排北极迎仙驭,日捧南山入寿杯。歌舜薰风铿剑佩,祝尧嘉气霭楼台。可怜四海车书共,重见萧曹佐汉材。
善刀初不露锋芒,五柳围门琴卧堂。
百里桑麻春塞眼,四时风月夜搜肠。
母因子贵滔滔是,惟段夫人夐不同。
丹桂义方如五窦,碧梧典册继三洪。
鱼轩甫拜咸宁郡,象服未朝长乐宫。
何必他人勒阡表,家庭自有大宗工。
蜀柳丝丝幂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
几时金雁传归信,剪断香魂一缕愁。
姊姊教人且抱儿,逐他女伴卸头迟。
明朝斗草多应喜,翦得灯花自扫眉。
闰前小雪过经旬,犹自依依向主人。
开尽菊花怜强舞,与教弟子待新春。
谁怜组练寒,夜雪连营积。
有客卧衡茅,淮山梦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