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门户此荒礁,三载前仍隶大朝。计绝势成孤注立,交争祸每弹丸招。
尚书墓道蛮云暗,大令文章劫火烧。我为遗民重痛哭,东风吹泪溢春潮。
猜你喜欢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kān)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míng)。不应霜塞晚,横槊(shuò)看诗成。
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市。星星:指头发花白。
使君:指词题中的曾使君。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不应:不顾。槊:古代的一种兵器。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渐入云峰里,愁看驿路闲。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
且喜怜非罪,何心恋末班。天南一万里,谁料得生还。
出郭深杯不住乾,忍教春色望中残。江花欲唤山花发,杜雨其如腊雨寒。
虎瞰西连铜柱险,凤池东注海门宽。追游几许陪疏放,乘兴还应此未阑。
武缘诚僻邑,风气别一区。城郭居民鲜,荒寂拟郊墟。
重林啼怪鸟,幽壑舞蝍蛆。仲春扇炎风,盛夏始不如。
弱女事贸迁,丁男罕诗书。犷悍遂成习,推朴亦有馀。
自我驻军来,寄迹于衡庐。出门无可语,入户但长嘘。
徒效庄舄吟,幽怀竟莫祛。柯时歼渠寇,解兵赋归欤。
青山固有待,稚子足启予。长揖上官去,不乐更何于。
纷纷声里满埃尘,一听除书耳目新。
清世未能忘薄禄,官曹犹得作闲人。
篱边日出抚孤松,户外云生遮数峰。避冷随阳闻过雁,催昏唤曙听疏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