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愤龙愁战气昏,东来应有未招魂。平安梅峤迟双鲤,变幻桑田痛七鲲。
珠薏馀生安下泽,金瓯全局哭中原。不曾竟落权奸手,归养林泉是国恩。
猜你喜欢
忆昔尝北征,挂席渡扬子。铁瓮城边王气收,三山明灭海云里。
一夜西风入广陵,沸天歌地动芜城。千秋万载伤心地,明月高楼酒自倾。
诸君意气动南国,甘泉山畔逢颜色。为歌长铗上君堂,感君倾盖开胸臆。
高堂灭烛正留宾,燕歌赵舞欢无极。翠釜晶盘金叵罗,珠帘绮阁映微波。
筵前未歇莲花舞,道傍忽听《骊驹》歌。骊驹不可驻,新知渐成故。
杨柳落邗沟,佳人渺天路。江水东流北固高,冲风骇浪难飞渡。
男儿三十未成名,今朝白眼向谁青。萋萋碧草江南陌,两度相思空月明。
极目苍苍八桂林,春风迢递客愁深。峰回独秀孤云远,江入相离别梦沉。
阅岁但增归鹤感,窥天难测剪鹑心!刺船人去波涛急,凄绝成连海上琴。
十年剑佩记追随,鹿耳惊涛怆梦思。铁马金戈春教战,锦袍银烛夜谈诗。
荒山镵影悲今日,残月钟声异昔时。欲写哀歌寄天末,红棉飞遍越王祠。
轮铁南交走电軿,苍梧西上又扬舲。河山破碎羊肠险,楼阁空濛蜃气腥。
百粤安危关互市,五洲消息迫重溟。谢公高卧应难稳,丝竹中年带泪听。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此词在时下流行的不少宋词读本中皆未得一立足之地,足见人们对它的冷淡。大约人们还是喜爱陈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一类的慷慨激昂之词,及读这首《南乡子》,不免觉得气软无力,以为失了所谓“龙川本色”。其实不是这样。
初读之下,《南乡子》是一首怀人之小令。打头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当日袜尘何处去”,古人习用“凌步微波,罗袜生尘”来形容体态、脚步的轻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与所思之人曾有过花前月下、并肩芳径的美好时光。然而徒留下温馨的回忆而已,眼前人却空居绣阁银屏之中,独以风声雨声为伴,面对千里烟波,不禁潸然泪下。
过片紧承上片的“烟波”,用“浪卷涛翻”中的悠悠一叶扁舟来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信手拈来,寓情其中,十分贴切。怀人之苦,至此极矣,词人却又突然落下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曾作《九辩》,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零落而变衰。”自此之后,“悲秋”成为文人笔下不断重复的主题。庾信是北朝诗人,其著名的作品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等,其中也有“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之句。从表面看来,“宋玉方悲庾信愁”只是照应了上片的“绣阁银屏一夜秋”,仍是以环境的萧瑟衬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分析作品有时不可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生平志业和创作倾向来考察,词人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辩》所抒发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对妒害贤良的奸谗小人的憎恶。“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乡关之思”,则是不待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拟咏怀》第十一首以“摇落秋为气”打头,结局为:“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感慨自己故国(南朝梁)君臣只顾眼前享乐而无后虑之忧。由此看来,陈亮以宋玉、庾信来形容自己的悲愁,绝不仅仅是悲秋怀人,而是怀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北国大地,渴望朝廷扫除奸邪,改变苟安的现状,早图恢复。这样,“浪卷涛翻”云云,也就可以形容词人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的跳动了。
作家有时候确实是落笔不由初衷的。即使陈亮写《南乡子》之初是想表达怀人之情,那也并不影响他平日所最关心的事情、所念念不忘的思想感情在写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
春日踏西畴,东风阳焰浮。暖云屯陇畔,活水浸溪头。
百亩周王业,一犁莘野谋。此身同鹿豕,此乐岂人侔。
烟云吐长崖,风雨暗古县。竹舆赪两肩,弛担息微倦。
茗饮初一尝,老父有芹献。幽姿绝媚妩,著齿得瞑眩。
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