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愤龙愁战气昏,东来应有未招魂。平安梅峤迟双鲤,变幻桑田痛七鲲。
珠薏馀生安下泽,金瓯全局哭中原。不曾竟落权奸手,归养林泉是国恩。
猜你喜欢
忆昔尝北征,挂席渡扬子。铁瓮城边王气收,三山明灭海云里。
一夜西风入广陵,沸天歌地动芜城。千秋万载伤心地,明月高楼酒自倾。
诸君意气动南国,甘泉山畔逢颜色。为歌长铗上君堂,感君倾盖开胸臆。
高堂灭烛正留宾,燕歌赵舞欢无极。翠釜晶盘金叵罗,珠帘绮阁映微波。
筵前未歇莲花舞,道傍忽听《骊驹》歌。骊驹不可驻,新知渐成故。
杨柳落邗沟,佳人渺天路。江水东流北固高,冲风骇浪难飞渡。
男儿三十未成名,今朝白眼向谁青。萋萋碧草江南陌,两度相思空月明。
极目苍苍八桂林,春风迢递客愁深。峰回独秀孤云远,江入相离别梦沉。
阅岁但增归鹤感,窥天难测剪鹑心!刺船人去波涛急,凄绝成连海上琴。
十年剑佩记追随,鹿耳惊涛怆梦思。铁马金戈春教战,锦袍银烛夜谈诗。
荒山镵影悲今日,残月钟声异昔时。欲写哀歌寄天末,红棉飞遍越王祠。
轮铁南交走电軿,苍梧西上又扬舲。河山破碎羊肠险,楼阁空濛蜃气腥。
百粤安危关互市,五洲消息迫重溟。谢公高卧应难稳,丝竹中年带泪听。
朝回不放寸阴閒,十日工夫画一山。我有越笺光若练,待渠清暇写荆关。
细听春山杜宇啼(tí)。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kān)诵北山移。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参考资料:
1、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07页.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白鸟:水鸟。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上片写景,借鸟语传情。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他在春山间行走时侧耳倾听,杜鹃鸟一声声长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为他而写下的抒情诗一样。然而杜鹃的啼鸣,古人都以其声如“不如归去”,能动旅客怀归之思。那么作者只见它送行的殷勤,不觉它劝归的意思,显然是在装糊涂。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末句突然一个反顿:“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就因怨愤背飞而去来显化自己的矛盾心情。这里仿佛是目遇心感,随缘而得,但其实是经过构思,富有深意的。因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旧典:当年他初隐带湖,就在词里表示过与盟鸟结盟,永不背叛,(《水调歌头·盟鸥》)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还借用《列子》典故,表明当人有了机心之后,白鸥自会识破而远飞避害。而今白鸥见他就背飞而去,显然是不满于他那欲有作为的机心。所以白鸟这个意象,虽然取象于当前,但一能显示他的自笑机心,二能显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隐。
下片写情,借典故寄意。前两句,借汉代隐士郑子真屡受诏书而不肯出,东晋大隐士陶渊明一挂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当年自己也曾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隐于岩石下,手把菊花饮。末句突然一个反转,以前人讽刺同隐者违约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来自嘲自己的愧对山中故人,不能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坚定其志,却是半道背盟了。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讽刺自己,就已经感到这种大谈归隐之趣后再出仕的行为可吃可羞,说“而今堪诵”,这表明,作者此时确实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这压力,是作者用世与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借物借事传情达意,把准确和曲折的效果相结合。在结构上,上下两片都采用前二后一的逆转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两片之间,结构对称,表意均衡,显得整饬、有力。
南楚旌旗合,黄尘走百官。天王重巡幸,民物识艰难。
驰道春风动,行宫夜月寒。万年垂拱意,歌颂入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