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观察

古槐连理阴初绿,我始逢君偕署牍。春长风暖笑谈馀,身若停鸾面如玉。
旄麾忽去暮堂空,叶落霜初森似束。使君行部向穷山,吏议丛轻俄折轴。
全家安否托江湖,罢俸如何饱饘粥。君还京国足如蓬,我老尘车耳生木。
浮生托迹皆偶尔,往事回头嗟梦速。喜君容貌愈充然,有道何尝惊宠辱。
亦知杰士不长閒,所惜欢情犹未足。竟作西南半刺官,终起休明九州牧。
小蠢沈黎兵欲销,大餔成都酒应熟。不须别绪道酸悽,好与疲氓作膏沐。
猜你喜欢
天王政令敷寰宇,德意涵濡若膏雨。草木迎阳尽欲欢,燕雀逢春俱解语。
大地河山日月明,中朝礼乐夔龙叙。喜气朝看溢禁闱,讴歌远慰闻边土。
烨烨前星傍紫枢,迢迢少海通玄渚。丰芑重贻奕叶谋,姞兰更嗣芳条绪。
丹穴鹓鸾接翼飞,渥洼龙种乘云举。南极祥光映綵弧,西昆王母具麟脯。
华封三祝愿圣人,嵩岳连呼拜明主。公从观察列藩屏,晨向轩墀效歌舞。
便学东方诵柏梁,更袭成周陈石鼓。文德常期列训球,武功惟愿扬干羽。
千秋金鉴未为奇,大宝名箴堪并数。天子非常赐燕欢,群公不翅垂誇许。
尔在南中静蜃氛,功存岭外同棠树。霜飞六月散炎蒸,瑞应五羊茂禾黍。
论德还当列鼎铉,比绩会且铭钟吕。何如循吏觏龚黄,实从间气生申甫。
金茎玉露会重颁,圭瓒黄流看独贮。钦哉毋坠尔成劳,勖矣尚为国良辅。
出当保障入好佐,内作后先外禦侮。闻令惟思竭股肱,感恩直愿输心膂。
臣何功焉受宠施,稽首万年同召虎。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