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未作龟藏六,扰扰人閒同一局。春水常乘东下舠,霜林每引西还毂。
论材真似蒿蔚卑,学道不如荑稗熟。先生伯仲才峻崇,两角去天几一握。
文高万士喑无声,德盛千豪书可秃。固应厮养皆人豪,却愧雕镌加朽木。
笥河已叹火传薪,使君今作凶年粟。我从竹马试迎车,但觉谦衷弥粥粥。
咳唾小且出千珠,事业闳宜安万屋。独思旧梦五十年,那得从容发还绿。
猜你喜欢
晓发(fà)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yàn)度南楼。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参考资料:
1、范凤驰.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31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69
晓发:早起弄发。寒塘:秋天的池塘。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嫠岭当年紫气弥,玉人引义自明时。矢心惺语双环在,附耳幽情尺练知。
诀母簪留冰骨古,荣夫花带雪香奇。世间不少男儿事,回首孤标绪正蕤。
雕笼小鸟两眉弯。谁为描远山。好音缥缈落檐前。
空堂成碧山。
低格磔,碎闲关。新声李义山。听鹂携酒送春闲。何时少室山。
女娲炼遗补天石,六丁下凿开岩室。山灵閟护不敢居,留与令公读经籍。
至今犹听吾伊声,刚风吹度渊龙惊。白云千古封故迹,汗青不朽传清名。
城外逋翁宅,开亭野水寒。
冷光浮荇叶,静影浸鱼竿。
吠犬时迎客,饥禽忽上阑。
疏篱僧舍近,嘉树鹤庭宽。
拂砌烟丝袅,侵窗笋戟攒。
小桥横落日,幽径转层峦。
好景吟何极,清欢尽亦难。
怜君留我意,重叠取琴弹。
松香竹粉午阴清,闲玩幽芳静听莺。谁在白云堆里住,忽闻山半读书声。
春风入小畦,数日绿阴齐。
把酒寻花饮,将诗就壁题。
鹅儿唼嫩草,燕子集新泥。
望见垂杨好,闲行过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