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骆旧游留玉尺,刍尼吉语协金钱。新来瘴岭千层翠,回首江山九姓船。
枫叶夜舷同瑟瑟,藕花朱盖共田田。遥知羁旅兼怀古,立马苴兰起暮烟。
猜你喜欢
春殿赐书钤凤尾,秋风弭节度龙标。丹墀宠锡君恩重,紫逻关山驿骑遥。
乡梦千重鸥外堕,黔云一片马前骄。故家莫郑多才子,好第文章报本朝。
河桥风絮一年别,璅苑幽花连月香。校士地严银烛短,思亲天远锦书长。
共知使者心如日,劳止明时鬓有霜。千里金台霄汉影,照君冠剑渡清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参考资料:
1、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
3、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
4、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
5、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韶光庾岭转青阳,忽讶君来共此乡。看到瑶华须发冷,吟残玉屑齿牙香。
雨中春树谁先发,雪后园林独未荒。听得漏声花外尽,一帘清影正飞霜。
巧逢挟忌立功名,杀父犹从罪更深。
已托沉浮轻大节,尚言富贵本无心。
萧寺同时客,交情子更深。
有时长共说,无事即相寻。
临水初分袂,因风数寄音。
青云如得路,珍重岁寒心。
屏底歌残金缕。座上花催蜡炬。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
春去。春去。帘外潺潺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