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牵归梦,猿啼梦又阑。宦情原不热,旅食本长寒。
何异投荒客,真成耐冷官。我非无麦饭,欲洒墓田难。
猜你喜欢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fán)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0-151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00-401
晓夕:早晚。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解:了解,懂得。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人们谈起写蚕妇的诗,自然会提到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晚唐诗人来鹄的《蚕妇》与张俞的《蚕妇》题目相同,内容相似,而写法与格调迥异。来鹄的《蚕妇》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是先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千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在姆毋烦训,承家绰有宜。
辛勤当早岁,宴乐近期颐。
既极南陔养,仍深枫树悲。
他年褒女史,不愧管彤诗。
几年闻此好名围,平地黔巫翠扫天。
萧岸半摧林影暗,乱萤閒自点湖烟。
贾子好脩士,躬耕鹿岩阿。
茂木俯青泉,幽处堪逶迤。
有室净棐几,图史参前罗。
独能取我语,标榜相巍峨。
我语不必记,子意故足多。
物之徇外者,迅若横流波。
当其一念觉,胼胝驻崩涡。
神丸起痿瘵,厚纩还暄和。
伦类苟通明,轨辙宁舛讹。
但忧所见弱,缭如附松萝。
舆薪岂不睹,奈此斤斧何。
勿令学高山,所至才献坡。
如於众稊稗,收拾同颖禾。
虽云善端在,会悼良时过。
子先发曹掾,仁义躬濯磨。
活人不知数,一善禳众瘥。
每识饭牛下,有作甯戚歌。
至今乡里敬,墓柏垂霜柯。
子质复粹美,藻火兼佩珂。
中夜再三叹,警策自诋诃。
未合者参辰,已逝者江河。
所愿天爵尊,非必贵决科。
有宋躬柔德,台谏执天衡。与帝争是非,物论时见凭。
念无九苞彩,爪距若苍鹰。桧冑肉喂之,搏击中所憎。
士气一为夺,千秋犹不胜。侧耳平津馆,嗫嚅承明廷。
咬咬双鸂
并舍荒芜足数廛,黄昏饭后每流连。此何添个书堂好,分贮湖楼种树编。
腊去寒犹在,春来花未开。
东风忽然到,放尽一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