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女衒微巧,染绛妒春工。如何青林表,忽有万炬红。
浑疑在绝塞,斥堠传夕烽。烂烂烁晚日,烨烨含天风。
锦绣满山谷,佳兴浩无穷。全胜在萧寺,吟玩广庭中。
猜你喜欢
南北驱(qū)驰(chí)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边草一作:边月)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主:指明朝皇帝。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作者说: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鹏飞初不碍蒿蓬,自拟归休慕仲翁。
况有仙姿标洞府,泠然御寇已乘风。
秦人燔六经,非与经为仇,方其勇决时,亦为子孙谋。
歛金铸巨人,岂复畏鉏耰?千载恶名在,尚与黄河流。
临清小邑俯河滨,学馆萧条迥绝尘。谈道胜为百里宰,开筵常接两京人。
风霜跋涉愁堪老,乡里交游意独亲。但有声华光帝命,相逢不恨别离频。
不见圆机论九流,纷纷骑鹤上扬州。
令之敢恨松桂冷,君叔但伤蒲柳秋。
汝海蛇杯应已悟,襄陵驹隙竟难留。
来牛去马无穷债,未盖棺前盍少休。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
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木鱼桹々夜将旦,星斗欹斜挂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将出山门复长叹。
簿书朱墨祇愁颜,毋溷维摩丈室间。俗子樵人须料理,为言爽气在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