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能清节,幽栖道不贫。秫田供酿早,书屋与农邻。
北学谁高第,西方彼美人。相逢身世感,燕草又三春。
猜你喜欢
近接霜前札,相怜塞上吟。风沙游子路,松菊暮年心。
避世沮偕溺,寻山向与禽。古来无独往,嗟尔竟长林。
疾风知劲(jìng)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参考资料:
1、余建忠.古代名诗词译赏.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58页
2、宋厚泽.唐诗三百首精读故事(上册).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页
3、游光中黄代夕.中国古代哲理诗译注上.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259页
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智者:有见识的人。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香海风流人已去,尚馀螺壳擅辞华。渊源家学千秋继,不愧诗名在杜家。
愧我身名堕褐冠,无因安得到仙坛。
子真虽隐名难隐,万古高风凛凛寒。
采采南山菊,还应满故园。
全家泊孤埭,多病负清樽。
木末秋声老,天涯雨气昏。
乡关吟望外,愁泪有双痕。
互古穷荒一旦开,如麻白骨乱峰堆。河鱼万里流腥血,石炭千年化劫灰。
雪为人繁潜作雨,天因地辟渐行雷。于今羁客栖迟处,五色山花烂漫栽。
乃祖宽仍豁,曾孙察作明。
不将囊底智,分减及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