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微风惊暮坐,临牖(yǒu)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tái)。
何当一入幌(huǎng),为拂绿琴埃。
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
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
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
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5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9
临牖:靠近窗户。牖,窗户。
故人: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沾:一作“沿”。苔:苔藓。
何当: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幌:幔帐,窗帘。“为拂”句: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绿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南朝齐谢朓《曲池之水》诗:“鸟去能传响,见我绿琴中。”
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恨无端报晓何忙。
唤却金乌,飞上扶桑(sāng)。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好良宵(xiāo)添数刻争甚短长?
喜时节闰(rùn)一更差甚阴阳?
惊却鸳(yuān)鸯(yāng),拆散鸾(luán)凰。
犹恋香衾(qīn),懒下牙床。
猛然间窗外传来声声报晓,怎不叫人心头着恼?
那报晓声唤出了太阳,在云树间挂得高高。
欢情正浓,不想分别时刻已到,心头渐渐被愁意笼罩。
千金良宵,再添数刻时分,老天又何必计较?
销魂时节,就是多饶一更,想来也不妨大道。
如今恩爱的鸳鸯心惊胆跳,和美的情侣分道扬镳。
叫人舍不得离开被窝,好久才懒懒地着衣下床,挨一刻一刻是好。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蟾宫曲·晓起
金乌:太阳。旧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代日。扶桑:神树名。《山海经》说它高三百里,植于咸池之中,树上可居十个太阳。
闰:在正常的时间中再增加出时间。阴阳:大道,此指道理。
牙床:象牙床。
这首曲中的“晓起”,意味着男女情侣的“惊却”与“拆散”。起首一句点出“晓”字,就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心绪。晨鸡报晓,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作者在前着一“无端”,在后怨一“何忙”。前者说明了“欢娱”的投入,后者则预示了“分散”的逼近。“唤却金乌,飞上扶桑”是对旭日东升的艺术性说法,也有讳言早晨来临的意味。这是作者《青楼十咏》中的一首,因为是露水夫妻,所以晓起有如此不舍。但全曲无浮浪轻薄之意,感情可谓深挚。元散曲在社会上的传播,青楼歌咏也颇起了一番作用。因此作者选上这样的题目,郑重其事地进行创造,是不该非议或奇怪的。
作者将“晓起”的“起”字仅在最后两句完成,在此前铺垫了良宵苦短、分别在即的背景,屡述了这一特定场景下惆怅惊惋、难分难舍的细腻心情,构思颇为新颖。尤其是“好良宵”、“喜时节”两句对仗,更是表现出有情人之间依依不舍的至文妙语。以后贯云石有《红绣鞋·欢情》:“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什么。”末句颇为人称道,殊不知实是该曲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