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餐白露性孤高,不逐落花四处飘。莫笑此君筋骨小,也能展翅上青霄。
猜你喜欢
花尽忽飞来,岂待南风送。睡起笑相看,不知谁是梦。
薄翅凝香粉,新衣染媚黄,
风流谁得似,两两宿花房。
轻逸春驹任晓吹,搜红访绿绕疏篱。锦城消息谁先觉,香国心情祇自知。
花事忙时飞诩诩,春光漏处舞迟迟。何如高向罗浮托,脱却繁华换异姿。
春晦西峰雁塔开,香云清梵彻昭回。
初疑咒钵降龙出,终似军持注水来。
百穀根茎流慧润。四郊氛祲卷暘灾。
守臣无状均灵贶,如验元非赞变才。
病身劳应接,长日掩荏扉。燕子来何晚,春归寒未归。
奇兵十万击匈奴,谷蠡屠耆未拟俘。对阵夺将金勒马,独身生致北单于。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jù)湿,松风偏与葛(gé)衣轻。
临流欲写猗(yī)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参考资料:
1、金性尧.《明诗三百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
2、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131
3、张清河.《王阳明诗歌选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94
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幽隐之人。
芒屦:草鞋。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