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事依声两和之?妙言如此寓还卮。郢斤入手丁丁响,吴锦因心乙乙丝。
蓦自看花双眼泪,曾留下酒十香词。韶年绮思浑雕尽,要拉徐娘话昔时。
猜你喜欢
彼二子兮以艺相崇,得一理兮其心则同。运斤在手诚可惧,坚立不动神之雄。
野岸迂回紫陌通,石桥流水一丝风。静看名利驱驰外,早定浮沉物理中。
熊梦协占师已载,羊裘虽著汉无功。夕阳潋滟江光动,清对垂杨绾玉虹。
落尽红衣见绿房,折来犹带水云香。
柔丝零落芳心苦,未及秋风已断肠。
此生循约束,烈性慎几微。容物非无量,通玄更有机。
当场吐霏屑,满眼生光辉。平地一声起,传扬到处知。
不期垂白共深尊,照眼湖光近禁垣。四海喜闻公老健,卅年独斡世贞元。
弹冠一出惭微尚,载笔相从怆旧恩。天性爱莲渐长夏,得陪高阁及时论。
渔父醉,蓑(suō)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zhào)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刘石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蓑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却:往回走。短棹:小桨。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向芙蓉湖上驻兰舟,凄凉胜游稀。但西泠桥外,北山堤畔,残柳依依。
追忆莺花旧梦,回首冷烟霏。惟有盟鸥好,时傍人飞。
听取红筵象板,尽歌回彩扇,舞换仙衣。正白萍风急,吹雨暗斜晖。
空惆怅、离怀未展,更酒边、忍又送将归。江南客、此生心事,只在渔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