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旌旄下柳塘,使君从此领炎方。双江棹接榕溪近,五岭云横梅驿长。
去路秋山鸣翡翠,故人春雨梦桄榔。鲸波已息狼烟静,坐镇还看化远疆。
猜你喜欢
恼花风雨。断送春将暮。底死留春春不住。那更送春归去。今朝且赋归与。明年春满皇都。共泛桃花锦浪,与君同醉西湖。
妾有罗衣裳(shang),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zhuó)。
我有一件轻罗质地的衣裳,还是秦王在世的时候制作。
多少次在春风中翩然起舞,秋季到来天凉不能再穿着。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罗衣裳: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这里泛指古代君王,非确指。
著:穿。
这首诗很像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
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向来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白居易《缭绫》)。可见这里有许多潜台词的。刘禹锡的《秋扇词》,可以作这两句诗的注脚:“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可见诗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这首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此诗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从他白发病中生,浊酒宁知世上情。才到蓬蒿人自转,非干仲蔚欲逃名。
老女久不嫁,妍媸在媒口。自道洛阳花,人笑白门柳。
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
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寄言轩冕客,此地好抽簪。
榆阳旧岁历艰屯,满目疮痍气不春。愧我爱民非若子,感民视我宛如亲。
立祠肖像情何厚,遮道攀辕意更真。对此苍黎空恨别,潸然与众共沾巾。
坐对烟江叠嶂图,何如门外翠屏纡。
寻芳敢擅携筇去,命友应从折简呼。
酒里光阴閒活计,诗余情思静功夫。
浪吟痛饮真难遇,休问西山日欲晡。